造化留功 心源独求—明 沈周山水画法浅析(一)
2014-07-10 13:39:59 夏骏 郁颖莹
明 沈周像 52.4cm×71cm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应该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可见在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在绘画中已有相当高的地位。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年代可考的山水画作品为隋代展子虔(传) 的《游春图》。经过唐、五代至宋代,山水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五代至北宋时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山水画家,北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南有董源、巨然。在这一时期,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技法及理论也开始臻于完善。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从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金碧逐渐转为水墨,特别是经过“南宋四家”及“元四家”的发展,山水画至明代逐渐摆脱了技法上的窠臼,真正以文人画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明代文人画重要画派之一的“吴门画派”,其创始人沈周留存至今的作品较多,从中可窥见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明 沈周 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
1461 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藏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五日,由苏州博物馆策划的“吴门画派”四大家系列学术展览之一的“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开幕。此次苏州博物馆以“明四家”的开宗大师沈周为切入点,以作品为媒介,汇集海内外十四家博物馆之庋藏珍品,力图将沈周各个时期的作品呈现给广大观众,让人们在直面接触大师作品真迹的同时,得以对其山水画之变化进行观察与研究。
沈周生于明宣德二年(一四二七),卒于明正德四年(一五零九),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人。沈周一生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与沈周同时代的另一位书画大家文徵明曾这样描述他:“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文待诏题跋·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由此可见,沈周学画当是从家学开始,渐学古人,并从古人的艺术中吸取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 沈周 九段锦之田家耕作 34.3cm×17.8cm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明 沈周 九段锦之青山红树 32.1cm×17.9cm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沈周家学甚深,其父恒吉(一四零九—一四七七)与伯父贞吉(一四零零—?)均为画家,其自幼师贞吉并师杜琼,故颇得家学之要,加之其曾祖父与王蒙曾有交往,祖父沈澄(一三七五—一四六二)亦保存有较多王蒙原作,后又传至沈周手中,所以王蒙的山水画法对沈周早期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轴就是其学王蒙的证明。此幅画作作于一四六一年,时年沈周三十四岁,画中层峦叠嶂,一挂飞瀑隐于古松之后,顿生幽深之感。山石阴阳向背自如,多用解锁皴及牛毛皴,近处多施浓墨干笔复皴,点染间犹见王蒙笔意。将此幅作品与现存的王蒙《青卞隐居图》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沈周之作笔法细腻,法度井然,点划间无不以王蒙笔法为念,与其另一幅名作《庐山高图》相较,则技法严谨,少做作之派。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图 51cm×152cm 1484
南京博物院藏
“凡临旧画,须细阅古人名迹。先看山之气势,次究格法,以用意古雅,笔精墨妙者为尚也。而临旧之法,虽摹古人之丘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韵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诚从古画中,多临多记,饮食寝处与之为一,自然神韵浑化,使蹊径幽深,林木荫郁,古人之画,皆成我之画,有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之叹矣。故临古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丘壑蹊径,诀曰:“落笔要旧,景界要新。”何患不脱古人窠臼也?”(清唐岱《绘事发微》)①以上这段话道出了临摹古画的方式与方法,在长时间的临摹后,将古人对于山川自然的概括之法了然于胸,满目皆古人之所见,神韵自然浑化,笔端亦自是古人之笔意。
明 沈周 幽居图 1464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幽居图》正是沈周在临摹古画之后的出新之作。此画作于一四六四年,比《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晚了三年,笔法仍为王蒙面貌,山石皴法更似《青卞隐居图》之法,较之早期作品用笔更为老到。构图已始脱王蒙之貌,显得甚为开朗,远山中景连成一片,以云气为界,将深远之意融入云雾间,右侧瀑布辗转飞流,颇有意趣。《文待诏题跋·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谓:“(沈周) 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一四六七年,沈周四十岁,这一年他完成了《庐山高图》,可见他虽早年追随王蒙笔意,但现已渐为改变,并开始了以王蒙笔意为己用的转型期。
明 沈周 采菱图 1466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采菱图》作于一四六六年,时年沈周三十九岁。在这幅画中已经不见王蒙的牛毛皴,取而代之的是董、巨的披麻皴。这说明沈周在技法上开始上溯宋元诸家,早年对王蒙的取笔渐变为当下的取意。另一幅作品《魏园雅集图》亦是作于这一变化期。观看此幅作品,可发现虽然画面中尚有王蒙笔意,然结体和构图已呈新姿,笔法中似已有董源、巨然、黄公望之意。此外,画面中的用笔亦渐“粗”了起来,正如文徵明所言“粗株大叶,草草而成”。
明 沈周 九段锦之松下弹琴 31.8cm×18.7cm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明 沈周 九段锦之野客渡桥 32.1cm×17.8cm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明 沈周 九段锦之寒林归艇 32.6cm×17.8cm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明 沈周 九段锦之芦汀采菱 31.4cm×18cm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明 沈周 东庄册之东城 33cm×28.6cm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沈周 东庄册之南港 33cm×28.6cm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沈周 东庄册之菱豪 33cm×28.6cm 南京博物院藏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