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濮安国:红木家具的路要怎么走

2014-07-17 16:37:47 未知

  人物名片 >>>

  濮安国,1942年出生,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明清家具专家和工艺美术学者,被誉为“中国红木家具研究和苏式家具研究第一人”,早年在业内有“南濮(安国)北王(世襄)”之称。现任中国红木家具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近三个世纪以来,红木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独领风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它几乎都是中国家具不可替代的高端品类代表,也是在不断开发和创新中最具时代性的家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崇尚红木家具的风气越来越浓,中国红木家具需要在不断加强文化传承中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材美质坚是红木家具的文化载体

  我国古代家具,发展至明代中叶,继几千年以来的漆木家具之后,又产生了以优质硬木为主要材料的小木作家具。家具的用材相当广泛,有榉木、柞槙木、花梨木、鸂鶒木、铁力木、乌木、酸枝木和紫檀木等。中国古代从漆木家具发展到硬木家具的历史过程,是我们民族对家具用材的认识、开发和创造的过程,它充分表明,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家具的用材业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家具文化现象。通过家具用材表达家具文化的意义,已成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传统。故有许多人对苏州地区用榉木、老花梨木制作的明清家具,常被认为较多的是“明式”家具;而包括其他地区采用紫檀木、酸枝木制作的家具,则认为多数是“清式”家具。显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家具的用材与家具的风格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家具用材文化现象的一个大体认知。

  当时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人对家具提出了种种新的观念,尤其是在江南榉木家具的基础上,随着硬木资源的扩大和增多,对家具的用材更加讲究质地细密、纹理天然。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提到当时制作家具选用的材料已有花梨、铁梨、紫檀、香楠、花楠、豆瓣楠、赤水木、椤木、乌木等十多种。并把“花梨、铁梨、香楠等”冠之谓“文木”,将石面山峦叠起、风云飞卷的云南大理石称为“文石”,从文人的美学观出发,加以大力提倡。

  家具用材的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漆饰家具在人们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思想意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情结和精神享受。“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假尔为凭,逸我百年”,这是南京博物院藏明代万历年间花梨木书案(铁力木面板)的铭文。主人当年所表达的情怀与感慨,鲜明地体现了时人崇尚新材料家具的文化意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家具用材的一种文化追求和情趣。

  随后而起的红木家具,则是我国家具用材文化传统的承继和延续,由于种种优质材料的屡出不穷,使红木家具渐渐地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更为广泛的家具文化现象。直至清代中叶以后,红木家具已是相当流行的高档家具,成为许多家庭体现财富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然而,红木从一开始就不是单指某一树种,在江南一带除最常见的榉木之外,对来自海外的优质硬木都统称为“红木”,如有老红木、酸枝木、香红木、老花梨木、花梨木、铁力木等。2000年,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了《红木》国家标准,将红木木材确定为“33个树种”,“归为紫檀木、花梨木、香枝木、黑酸枝木、红酸枝木、乌木、条纹乌木和鸡翅木8类,隶属于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现在又组织红木界代表、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商讨《红木》国标的修订,并有消息称,本次修订将扩大红木树种范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新的红木树种为当今如火如荼的红木家具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红木家具新时代的辉煌提供了物质保证。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红木树种的变化给我国红木家具用材的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产生许多不同的认识。如近些年来,业内市场不是充分地去体现每种材料独特的材质美,而是一味地强调木材树种的所谓产地,强调新料与旧料的比价,对于不同材质、色泽、纹理等等在红木家具所展现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认为“鬼脸”越多越贵,或将一些家具搞到了花里胡哨的地步,有人竟还以为这就是中国古典家具用材的传统文化。这些把明清家具文化仅仅停留在材质表面层次的认识,已经十分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传统家具在新时代的发展。这种近乎“唯材为美”的现象完全扭曲了家具用材文化的特殊内涵。因此,我们必须从新时代的高度,认真地去揣摩古人重视家具用材的本质意义和文化价值,更好地去重视传统家具“材美而坚”的人文精神,不断地树立现代红木家具的品牌地位。

  手工技艺是红木家具的文化精粹

  传统红木家具最令人赞叹的是手工技艺,一件家具不论其品种、类别、款式,或用料的多少、部件的大小,都需要经过手工制作与加工过程。锯、刨、刮、雕、凿、锉、兜料、嵌接、开槽、理线、装配、打磨、揩漆等一系列的手工工序,才能具体实现出家具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因此,是生产过程中运用的高超制作工艺,使不同材料和不同部件产生了不同的造型效果和装饰作用;是卓越的手工技能,使完美的家具形体、式样,表现出了作为物质产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今天,人们之所以对中国家具仍保持着如此高涨的热情,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家具中这一份珍贵的手工艺创造的文化特色。例如,瓜楞腿柱“外圆弧”转接“内圆弧”的加工制作,桌子抽屉的“左推右出”严密合缝的装配工艺,都是传统木工手艺中的绝活。还有抽屉和橱柜门扇的所谓“关口风”等,均是手工艺制作的“技巧美”。传统的五足梅花凳,五足端在转圈换位中能做到相印合一,丝毫不差,匠师们把这种工艺还称作“调五门”,也是木工工艺之一绝。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2005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地说明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必须在当今红木家具的生产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所谓“技艺”或“传统技艺”,所指的也正是这些能表达或实现产品艺术性的各种手工文化。这些制作技艺大多具有丰富的经验性,在艺人和匠师们的手中,往往是感性的、直接的一种技术和能力,是他们几十年亲自实践的收获,有的还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实践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例如红木家具的揩漆工艺,其工艺的讲究,在江南地区从未停止过,而在现代生产中有的已面临失传。古家具上或古董行业中所说的“包浆”,其实与打磨、上漆、揩光工艺是密切关联的。故揩漆的红木家具往往明净光亮,滋润平滑,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质感,手感也格外舒适柔顺。其实,传统的所谓“清水货”,决非是现在市场上那种“打磨上蜡”的产品,而是指选料精良,色泽一致,无需再做着色而直接做揩漆的红木家具。

  在传统手工艺中,不少是富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东西,是由经验上升得来的理论。在传统红木家具上,我们不难看到,体现产品文化、艺术的技艺,除了特定的“操作技术”外,还包含着许多特殊的文化内容,体现了人们实现传统家具造物的种种思考和睿智。若依造物生产的具体“操作技术”而言,可以是古老的手工工艺,也可以是今天发展了的现代科学技术。但两者所表现的特征却不相同,赋予产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也不一样。所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需要传承的正是以许多手工艺为表现特征的文化遗产,故在当今红木家具的生产发展中应该得到更好更充分的体现。许多机械加工仍然不能替代的手工文化的特征,例如,各类变化的“线脚”,榫卯的“接合攒斗”,构件所作的“满工”和“铲洼”等,至今在红木家具上常常都缺乏表现力,就连“鼓腿膨牙”的造法,很多也已失去了优秀传统的韵味。所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正是以手工艺为表现特征的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应该在当今红木家具的生产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更充分的发展。

  简而言之,红木家具的制作技艺集我国古代木作工艺之大成,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优秀典范,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粹,对弘扬我们民族文明,丰富当今人们物质生活的文化品位,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卯榫结构是传统家具的文化奇迹

  距今七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出土木构卯榫,经历朝历代的发展,从宋代建筑的“细木作”工艺,再到明清硬木家具精密完善的组织结构,可以说是完成了一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发明和创造。这种凹凸错落的“阴阳艺术”,不仅给中国家具的造型形态带来了无限神秘感,而且以它精练完美的模样,巧妙合理的方式成为一份最富有科学色彩的、体系完整的文化奇迹。

  传统家具卯榫的构造和组织,最早是由我国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杨耀总工程师精心测绘制图的。其中有明榫、闷榫、格角榫、红木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燕尾榫、穿带榫、勾挂榫、挂榫、楔钉榫、夹头榫等等几十种。如以夹头榫为例,通常在案桌腿料上端开出槽口,嵌入牙头和牙条,然后将端头的出榫部分装入面框的卯穴之中。这种构造的优点是运用牙条的边长来增加与桌面的接触部位,增强物体刚性结点的力度,又利用牙头的形式加大了牙条与腿端相接的面积,更使牙条与案腿之间构造稳固坚牢。这种卯榫是功能的,也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在这种丁字形的案腿卯榫构造中,还因材型和部位的不同,结合方式和组织方法又有不同的种类和差别。如插肩榫和平肩榫,它们所体现的都是具有标识性的造物文化,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国木工手艺的文化特色。我国传统家具科学合理的卯榫与构造,至今仍深深地震撼着世界同业。

  我收集到一把木工使用的“大方尺”,其“尺苗”与“尺座”垂直的结构方式,十分罕见,发明者利用硬质木材的刚性弹力将扁材“尺苗”的一端劈开,做成两片榫头,插入了“尺座”座端的锯缝卯槽口内,不动不摇,固若一体。这种可称之为“片夹榫”的卯榫,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我国木工卯榫工艺惊人的创造力又一次为我国古代卯榫工艺增添了至今尚未见记载的新样式。

  许多卯榫的构造,千百年以来使中国家具制造充分地发挥了木材自身材性的特点,造就了家具形体造型的独立式样,它不需要采用其他任何材料和手法进行连接和加固。由此,在现代红木家具生产中,应当充分运用我国传统卯榫构造,更好地实现现代红木家具形体与功能的统一设计,体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制造成果,杜绝一切虚设与假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伤害。

  众所周知,红木家具卯榫采用机械加工早已成为一种趋向,但许多机械加工工艺的不尽合理,如釆用现代家具“圆管接榫”,以及使用现代黏合胶替代传统卯榫的做法,都是与红木家具产品不相称的严重隐患。

  设计创新是当代红木家具的文化价值

  毫无异议,现代生产的红木家具,与明清两代优质硬木家具使用的材种、加工工艺都有着很多差别。现实的社会环境与古时更有巨大差异,许多新的观念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红木家具新的时代精神。通过现代生产的红木家具产品,去体现崭新的时代意识,表现出新的时代属性,继续树立起高端家具品牌的产品形象。

  今天,我们不难认识到,所谓品牌,常常代表着产品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体现着时代的美学情趣和人文环境。品牌作为一种文化,是产品的个性展示,需要体现特定消费群体的价值观、社会地位及其风格和气质。因此,品牌作为一种文化,首先应当是时代的。

  然而,至今不少商家却认为,只要是采用紫檀木、黄花梨木来仿制明清的宫廷家具,就是对我国家具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明式家具不伦不类的改造,就是对家具文化的创新。几年来,从南到北生产的所谓“皇宫圈椅”,比例失度、造型离谱、工艺拙劣,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对今天的家具市场和社会消费造成文化上的极端错位和思想上的严重滞后。显然,这样的家具无法代表当代的红木家具文化,缺少的是文化的时代精神。

  应该怎样去看待当今的红木家具市场,认识传统家具的时代特征,我们认为,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的路,真正地去打造出能代表中国高端家具的新一代,制造出二十一世纪的红木经典家具的品牌产品来。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多掌握一点继承与创新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文化传承发展的辩证法,遵循民族文化进步的客观规律。对材料与功能,品种与类别,造型与款式,结构与工艺等各个方面,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入研究,精心地设计创造,发现新内容、新形式,从而实现新的转变。总之,创新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需要生产单位的持久实践,排除各种错误的导向,真正去走出一条“古为今用”的道路。

  三十多年前,我曾在一家名牌红木家具厂负责设计和“创样”的工作。那八年多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即使是一条“明式捏角线”的应用和设计,都会几经周折,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最终才能在家具造型中取得一些新的效果。众所周知,“线脚”可说是明式家具的命脉,是中国家具形体线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其丰富的艺术生命和文化内涵。

  红木家具的“线”同中国画的线条一样,均是中国民族艺术的菁华,充满着鲜明独特的形式特征和变化莫测的美学情趣。这种美是永恒的,是当代中国红木家具创新必须吸收的营养,是中国家具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志。要让当今红木家具成为永久的品牌,需要我们从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使用功能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去努力加强创新。

(责任编辑:刘玲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