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藏家系列第74期】徐娟:珍惜和艺术走过的一段路

2014-07-19 07:31:57 周雪松

 徐娟

藏家 徐娟

  徐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硕士毕业,2006-2009年就职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创建了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从2009年起,由她策划的海外展览《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复数的意义——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将很多带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积淀,又独具当代阐释的当代艺术作品带到了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上。在大多数人眼里,徐娟是艺术推手、投资人、策展人,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她同时还是一位有超过十年收藏经验的藏家。

  大学时代开始收藏

  从2003年开始,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上学的徐娟,和当时的男友、现在的先生,和很多美院情侣一样,喜欢在周末四处看展览。徐娟用看艺术来实践她所学的艺术史知识,先生则通过看展览吸收艺术创作的养分。品得多了,他们也想拥有自己的收藏。他们的收藏从美院周围同学的作品开始。

  当下在水墨市场上颇受关注的徐华翎,是他们的同学,早在2004年,他们就已经开始收藏她的作品。在他们收藏徐华翎的作品之前,彼此认识但并不是很熟悉。有一次他们去给自己刚收藏的作品装框,在画框工坊那里看到了同样送去装框的徐华翎的新作品,两个人眼前一亮。“徐华翎的作品完全颠覆了我对习以为常的传统中国画的视觉记忆,但仔细品味它又有让人足以惊叹的技法突破。与其说是画面全新的视觉冲击力打动我,不如说是透过画面、她突破传统的勇气深深打动了我。”徐娟说。

  那时候正在读研并不常在学校的他们,许久没有联系,深为徐华翎的那批作品吸引,于是赶快和这位老同学联系。当时的70后当代水墨市场还远未起步,徐华翎在国内还没有代理画廊,徐娟很幸运地直接收藏了艺术家这一批作品,不仅自己买,还建议几个朋友一起购藏。那时候一大件作品的价格还不及今天艺术家一平尺的价格。

  谭军也是徐娟很早发现的艺术家。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毕业展上,谭军的系列作品一经出现,就被徐娟看好,但当时他们并不相识。后来偶然和一位老师聊天,老师知道他们在收藏,也向她推荐了谭军,这就更坚定了她收藏谭军作品的信心。后来徐娟把谭军毕业展的一系列作品全部收藏了下来,又约了艺术家去他的工作室参观。此后,她一周又接连去了艺术家工作室两趟,因为每次意犹未尽,收藏了艺术家不同时期若干件作品。那时谭军作品的价格同样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爱就爱它久一点

  大学时代,徐娟夫妇还收藏了刘庆和、武艺、康剑飞、陆亮、刘文涛、路昊等很多老师同学的作品。十年过去,新水墨的热潮推动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再次兴起。曾经一两千元一平尺收来的画,现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但徐娟夫妇坚持着把作品留在身边。“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也许应该卖掉一批再买些新的。但我们都觉得目前还没有这个必要,还是很喜欢,就都留着了。”

  大学毕业之后,徐娟来到北京保利工作。在工作之余,有便利条件可以对拍品提前进行研究,一遇到看好的作品,徐娟就会委托参与竞投;也通过博览会、画廊等一级市场收藏了冷军、徐累、向京、刘野、陈丹青等人的作品。和大学时候收藏的作品一样,它们现在都留在徐娟的收藏名单里。

  在收藏中,徐娟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把作品放在对的地方。一张画配什么框,怎样与周围的环境、陈设相匹配,都是让她特别着迷的事情。“很多艺术家看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好的地方,都发自内心地高兴。其实这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尊重,他的作品被尊重,和他本人受到尊重是一样的。”因此,她现在也常常帮助朋友和客户做这件事儿,并且乐此不疲。

  再到后来筹办自己的公司,公司也有艺术品收藏顾问咨询的经营板块,每次推介给客户但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被收藏的作品,徐娟通常就会自己留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再有人找她购买,她也不会再割爱。在她看来,个人收藏,一定要和公司的运作相对分开。从事多年与艺术市场相关的工作,收藏是让她能够保持对艺术最初的热情的很重要的部分,也是非常个人的部分。

  量力而行买作品

  开始,徐娟的个人收藏,带有很多随性的成分,喜欢是第一位的。“因为做公司的时候需要很多理性,但是自己收藏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太多,只要自己喜欢就留着了,我的AB型血型发挥作用了,呵呵……”她的收藏甚至不会特别在意艺术家的简历和背景。“我只是看作品。对我而言我刻意锻炼自己的能力就是,不看任何的简历和背景资料,我希望就只看作品本身,就能给予它一定的判断。”仅从今天的艺术市场来看,她的收藏作为投资也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了,这带给她很大的成就感。

  但随性也并不意味着只要喜欢就买,从收藏同学的作品开始,这么多年,徐娟夫妇一直秉持着量力而行的原则,超过预算范畴的作品绝对不会买。记得第一次尝试在拍卖会上买东西,徐娟还在上大学,当时在嘉德预展上看到一张傅抱石在一张小纸片上试笔画的人物,估价并不是很高,最高估价大约只有4万,于是她决定尝试一下。

  “那是我在拍卖会上第一次举牌,心情紧张,因为太喜欢,太想买到。”徐娟回忆道。整个下午,她就把牌子插在书里,只等那件作品。好不容易等到作品出来,拍卖师从预估底价的80%开始叫价,只有2万多。可是还没等她把牌子从书里抽出来,这幅画已经被叫到了八万!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价格也不算什么,但对于10几年前还在上大学的徐娟而言,已经超过了她当时可以承受的范围,只能忍痛割爱。

  纯粹从收藏角度,她也不建议周围的朋友买超过自己可承受范围的作品。“比如总有人找我合股买艺术品,甚至要把钱合起来交到我手里,让我帮忙买艺术品,但我都不太愿意。”徐娟说,“把艺术品当成一个纯粹的投资品,这样未尝不可,只是我个人还是倡导以收藏的心态为主。在我看来艺术收藏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所以我常常建议周围的朋友,就买自己可承受范围内的喜欢的作品就好了。”

  艺术收藏,家庭的纽带  

  随着藏品的丰富,研究藏品就成了徐娟夫妇和家人沟通交流分享喜悦的纽带。徐娟先生的父亲是一位中国画大家,先生从小临习了很多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作品,但老人家小时候只能看简陋低劣的印刷品学习。后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这些名家作品相继在市场上出现,老人家每每购得,就兴奋唏嘘不已。

  之前,徐娟夫妇和父亲的收藏是分开的,因为两代人的收藏趣味不尽相同,但不妨碍他们彼此分享。“开始时他不太理解,比如我们收藏的影像作品,有时就只有一张艺术家签名的光盘,他就奇怪这是什么呀?”徐娟说,“但是给他介绍了作品的观念,他也能接受。他说,我们两代人年龄不一样、知识背景不一样,收藏的喜好一定也有差异,但他支持我们的收藏,大家各自收各自的。所以我们的美术馆2010年建成后,根据不同的藏品,把它们进行了分区展示。”

  每当徐娟夫妇回到家,老人家最开心的就是能和他们一起研读藏品。“一次他收了一张齐白石的工笔草虫,非常精彩,我们一回去他就拿出来给我们看,一看能看好几个小时。凌晨一两点钟了,我们还趴在地上看。”徐娟幸福地回忆说,“他常常说,孩子们,这是老爸最开心的事儿。”

  随着美术馆的建成,也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精品的价格不断走高,两代人商定收藏要走精品路线。决定买一件重要作品之前,也会一起商量。艺术收藏就成了连接这两代人感情的重要纽带。“我们一家人都学习、从事艺术工作,艺术永远是我们共同的话题和兴趣。”

  

(责任编辑:周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