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地艺术区:拆迁运动中的“安全岛”
2014-07-20 16:40:35 张桂森
北京艺术区变迁调查报告之三:一号地——喜忧参半的“安全岛”
“那个时候东营艺术区已经盖好了,朋友说去东营租工作室吧,我看了东营后感觉那地儿交通不方便,而且当时我还没学车呢,所以就没去那……”来自香港的艺术家莫伟康操着一口京腔味道的几近标准的普通话。
拆迁中的“安全岛”
庆幸没有选择东营艺术区的莫伟康在七年前租下一号地的工作室。“我是第一批来的,大概是2006年底的事了。”在香港长大的莫伟康是2001年来的北京,经历了在美术培训班的三年磨练,莫伟康终于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本科,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攻读了实验艺术系的研究生,这一待就是13年。
与其他一波三折到处换工作室的艺术家不一样,莫伟康在一号地一待就是七年。位于京城北部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园区规划面积2700亩,一期规划建设及改、扩建工程4万平方米。在上一拨艺术区的拆迁热潮中,一号地可谓是拆迁中的“安全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因为我们是合法建筑和地皮,我看过建筑的图纸,在政府这块的手续全都是正规的,所有手续都有,开发商直接给我们看朝阳区政府的红头印,这一块地作为一个文化创业园区是有正规红头印的。”莫伟康说到。
莫伟康透露,07年签约租下这块地的时候,业主给他所看的得知一号地这片园区至少还有四十年的使用权。“2006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颓垣败瓦的感觉,厂房都是空的,墙是塌的,房是没有屋顶的。你看现在对面那个工作室是顾长卫的,他那个屋当时也都是没房顶的。”莫伟康一口气以当时并不便宜的每平一块钱的价格跟当时的开发商签下了十年的合同。
莫伟康用一年不到8万的租价盘下一块不到200平的平地,开始盖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我来的时候就是平地,然后‘圈地’盖房,现在算起来不贵,乱七八糟的40万左右。但当时40万应该可以买三套房的首付了,从经济角度来讲,我们画画的人不太会投资,对炒房这个事没有太多的感觉。”莫伟康玩笑着说到。
金融海啸后的转型
经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后,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一期规划面积为2700亩,那时候的开发商们显得壮志雄心,描摹着一号地美好的前景。在可查阅的文件中显示,创始人从功能结构和艺术形态出发,立志将一号地打造为几乎囊括所有的艺术空间类型:A区未来以艺术主题公园为载体,它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流中心,也将是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国际顶级艺术机构的基地总汇;B区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华绝学荟萃之地;C区为现代都市农业风光园中的艺术区;D区是具有鲍豪斯建筑风格的当代艺术展示中心;E区是具有农业生态走廊的艺术区;O区是具有徽派四合院风格的艺术村落。这是一个美好而有气势的构划,它是亚洲当前最大的综合性艺术产业园,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功能的艺术平台,是一个集艺术家生活、工作、休闲、交流、交易、展示的超大艺术产业王国。可以说,一号地自成立之初即成为政府、国内实力艺术地产商以及国外投资机构共同关注的艺术产业蓝图实现地。一号地自始就集结了巨大的文化资源和社会力量,从而位居文化形态结构的高端和文化产业链的上游。
凭借着政府批准立项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号地一度吸引到了建立中国美术馆分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古根海姆艺术机构的分支机构的意向。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古根海姆的中国分馆想在一号地入驻是确有其事,而牵头人便是香港汉雅轩的张颂仁。
“当时张晓刚和邱志杰他们那块也是工厂用地,原来是头盔厂,也是合法用地。汉雅轩的老板张颂仁还在那租过一年半,他想把古根海姆的一个分区拉过来,当时已经交了300多万的租金,但他也中招了,后来08年经济危机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吧,我问他为什么不来,他说这么大的地方得营运,得有展览,一年至少一到两千万。你想想08年的时候,全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甚至很容易一号地就没有了,幸亏那个业主坚持下来了,但是开发商换人了。”莫伟康说到。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