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上涨成为艺术家不能承受之重
2014-07-20 16:42:30 张桂森
北京艺术区变迁调查报告之三:一号地——喜忧参半的“安全岛”
“那个时候东营艺术区已经盖好了,朋友说去东营租工作室吧,我看了东营后感觉那地儿交通不方便,而且当时我还没学车呢,所以就没去那……”来自香港的艺术家莫伟康操着一口京腔味道的几近标准的普通话。
拆迁中的“安全岛”
庆幸没有选择东营艺术区的莫伟康在七年前租下一号地的工作室。“我是第一批来的,大概是2006年底的事了。”在香港长大的莫伟康是2001年来的北京,经历了在美术培训班的三年磨练,莫伟康终于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本科,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攻读了实验艺术系的研究生,这一待就是13年。
与其他一波三折到处换工作室的艺术家不一样,莫伟康在一号地一待就是七年。位于京城北部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园区规划面积2700亩,一期规划建设及改、扩建工程4万平方米。在上一拨艺术区的拆迁热潮中,一号地可谓是拆迁中的“安全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因为我们是合法建筑和地皮,我看过建筑的图纸,在政府这块的手续全都是正规的,所有手续都有,开发商直接给我们看朝阳区政府的红头印,这一块地作为一个文化创业园区是有正规红头印的。”莫伟康说到。
莫伟康透露,07年签约租下这块地的时候,业主给他所看的得知一号地这片园区至少还有四十年的使用权。“2006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颓垣败瓦的感觉,厂房都是空的,墙是塌的,房是没有屋顶的。你看现在对面那个工作室是顾长卫的,他那个屋当时也都是没房顶的。”莫伟康一口气以当时并不便宜的每平一块钱的价格跟当时的开发商签下了十年的合同。
莫伟康用一年不到8万的租价盘下一块不到200平的平地,开始盖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我来的时候就是平地,然后‘圈地’盖房,现在算起来不贵,乱七八糟的40万左右。但当时40万应该可以买三套房的首付了,从经济角度来讲,我们画画的人不太会投资,对炒房这个事没有太多的感觉。”莫伟康玩笑着说到。
疯狂的房租
“毕竟艺术区和周边都在慢慢地发展,都是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一好我们又遇到一个麻烦了,是不是该涨钱了?合同到期以后呢?不可能一点点的涨。”莫伟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现在新进来的都是3块。与公司企业相比,艺术家的消费力太低了,每平三块的价钱对一个企业来讲是无所谓的,但是艺术家就可能承受不起了。”
莫伟康的合约将会在2017年到期,等待他的是将至少不低于每平3块的价钱,这已经超出他能承受的价格范围。担心之余,莫伟康同时对中国艺术家对工作室面积的高需求有着自己的反思。在莫伟康看来,中国的艺术家被大空间“宠”坏了,“我是香港人,我以前在家里画画,住在廉租房,画完画就收起来了,香港那边的艺术家一般90平左右的工作室都是五六个人一起分。”莫伟康说到。
与大陆的情况不同,香港的政府会有类似于艺术区的空间的福利政策。香港马会会有一个赞助形式,艺术家可以排队申请,以非常便宜的价格租到工作室,“每个人20平还是30平的小工作室,是1000块钱一个月,在香港很便宜。但是只能租一年或者是两年,因为是福利,用过这个福利你就得走了,让位给下一个艺术家进来。”莫伟康说到。
与莫伟康同期进驻一号地院的艺术家慢慢在搬走,偌大的一号地院只剩三个空间是艺术家工作室,其余均为各种文化创意类的企业机构。在整个一号地艺术区域内,最集中的艺术家工作室群落只剩下318艺术营,而318艺术营早已因为人满为患。偶尔空出一间工作室,便会立马遭到哄抢,偶有还会碰上转让工作室的,转让费均在10万以上。等待一号地艺术家们的将是作品价格的涨幅能不能超过房租涨幅的课题。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