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观察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路
2014-07-21 08:25:20 文/伊国栋 图/刘青
景德镇古窑瓷厂陶瓷作品
景德镇古窑瓷厂陶瓷作品
位于昌江之南的景德镇,旧称“昌南镇”。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欧洲人闻之,便称陶瓷为“昌南(china)”,因其产于昌南镇。于是,后来也便有了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china)”。
景德镇自宋景德元年置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其烧制的瓷器晶莹滋润,被称为千年瓷都。《景德镇陶录》记载,宋景德年间烧造的瓷器瓷土白腻,颜色滋润。并且,瓷器的底部书有“景德年制”四字。因此,“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一直以来,景德镇都是是皇亲国戚御用瓷器的钦点之地。明清设立御窑厂,专事宫廷用瓷。近代辉煌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产值占全国的20%以上。直到1970年代末,陶瓷产业的规模,无论潮州还是曾与景德镇并称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难望景德镇项背。这与景德镇千百年来手工业技术的发达和水平的精湛不无关系。
人们对其制瓷记忆的认可与夸赞,留下了“千年瓷都”的美誉,也是为从事这一行业的陶瓷艺人的赞赏与鼓励。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并存,其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初步建立;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这为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分工,“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手工工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淘洗、制不(读音den)、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环环紧扣。这一步步的手工制瓷工艺是当时欧洲国家谜一样的传奇,精美、华丽,但又捉摸不透。
景德镇古窑瓷厂吴小明厂长与素三彩制瓷技艺的传承人刘国铭
景德镇古窑瓷厂吴小明厂长与素三彩制瓷技艺的传承人刘国铭
景德镇古窑瓷厂厂长吴小明说:“景德镇能有如此精湛的制瓷技艺,这些埋身作坊的一个个静默身影有很大功劳。在古代,他们创造了这一道道程序,精工细作,不断完善,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和先辈们一样,都是在不断地继承、不断地创新。早在80年代,就开始在古窑进行一个‘带子传艺’的伟大项目,也能算是现在‘非遗’保护的雏形吧。那时候各个工作环节的老艺人带着自己十几岁的孩子来到了古窑,开始传授自己的绝技给小孩。这个举措,不仅在当时不仅解决了一些人的温饱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如何都用金钱买不到的。我们的领导在这一点上是很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智慧的。”
作为古窑瓷厂的一名领导,吴厂长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将满腔热情付诸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中的。他说的最多的便是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和学习,“传统工艺是前辈们在长年累月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的确,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条件下,许多手工劳动渐渐被机械化代替,一些手工制瓷技艺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许多传统歌剧、戏曲,在流行歌曲的冲击下也渐渐被聒噪的重金属淹没。
“比如说,包装也应该是‘七十二工序’中的一种,以前的包装都是拿稻草、竹篾来包装。而现在呢,人们用木箱、纸盒、泡沫等新手段来替代了。现在你能找出一个会用稻草把瓷器结结实实扎起来的手艺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吴小明的言语中也满含着自己的郁闷,时代的车轮将不适合于这个时代的东西都放在了半路,也包括他对陶瓷收益的深厚感情和旧时光景的依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先有国家的重视,再有民间团体到个人的联合响应、保护,才能走出一条稳妥的道路。”吴小明说。
素三彩制瓷技艺的传承人刘国铭证书
素三彩制瓷技艺的传承人刘国铭陶瓷作品
刘国铭是素三彩制瓷技艺的传承人,他1982年随父亲到古窑学艺,响应领导的“带子传艺”做法,至今差不多也有三十二年。2013年,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素三彩”的传承人,也是目前为止景德镇唯一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素三彩传承人。
《辞海》定义“素三彩”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古代有“红色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其中“素色”便是除红色以外其他颜色统称。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多年地学习和创作,让他深深感受到素三彩的无穷魅力,他也一直在为传承这项技艺锲而不舍地努力。他把古代那种皇家用瓷搬用到民间百姓身上,创造性的结合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制作成生活用瓷或陈设装置维持生计,个中悲喜,如人饮水。
32年的坚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经常要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生活、事业、家庭--都让这个差不多人到中年的他变得消瘦。直到去年,他被评为素三彩的非遗传承人,他才感觉这副担子稍稍轻了些。对于老父亲的栽培,对于自己内心艺术追求的执着,此刻他都有了小小的交代。
他说,很多时候,生活由不得个人来做选择。很多人都在坚持的过程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理想,连同失去的还有宝贵的技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得想想自己的家庭、孩子,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就只能逼着自己向前。
在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只能是活跃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那一部分,剩下的,仍然像是命垂一线的小苗,奄奄一息。
非遗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景德镇陶瓷学院曹建文教授(左图)
曹建文:遗产现状堪忧 亟需保护
2014年6月14日,第九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将在景德镇举办。这个消息让曹建文喜忧参半。
曹建文是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专业的一名教授,自85年毕业后,就到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至今。对古陶瓷研究的兴趣爱好,一直是他这么多年扎根景德镇,埋身于古瓷残片中的最大动力。
景德镇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也保留着几乎原始的陶瓷制作流程,连坊间工作都依旧延续着旧时特色。精致细腻的陶瓷装饰,斜日余晖后的里弄巷陌,千年文化的口耳相传,他说,就是这些陶瓷深深吸引了他。
彼时年轻的他,并不感觉这份学术研究的枯燥,反是在经过千百年风吹雨打的古瓷残片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他开始热衷于翻找旧籍,查阅古史。从青少年到中年,他与景德镇一同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但是,这种蜕变也让他有着隐隐的忧虑。
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他是研究古陶瓷的,对景德镇制瓷史的来龙去脉有着深刻的了解。但也是这份深刻的了解,让他的忧虑更加明显。
他说,改革开放后的景德镇,也在同全国的其他城市一样,为了发展经济,寻求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链条,陶瓷产业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项。因此,大兴土木,动工建厂、建作坊。这些大瓷厂和作坊大都建设在城市中,对原来的城区就有了很大规模的修改,许多很著名的古窑口和文化遗址都被破坏了。近些年,各种房地产商圈地建房、建大楼,把原来的极具景德镇本土特色的弄堂、手工作坊、窑口统统都推倒,盖上了超现代超豪华的小洋楼、小别墅,有点土豪。
曹建文教授收藏的陶瓷碎片
目睹着这些文物遗址被破坏而因人微言轻不能有所作为,的确很心痛,他说。
文化遗产是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有着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为了谋求眼前经济的发展而动辄就把这些宝贵财富破坏掉,是得不偿失的。像御窑厂,湖田窑故址,古窑遗址,等都是古代著名的窑场,却也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摧残。曹建文说,很多外地朋友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像是拜访圣地麦加一样奔赴景德镇,游玩了一圈之后,却悻悻而回。景德镇已经不是原来的景德镇,它自身鲜明的的个性语言渐渐被土豪得华丽外包装掩盖,这些朋友看到的是和他们自己居住的钢筋混凝土搭建起来的城市一模一样,你想他们还会再像朝圣者一样感受这里吗?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曹建文教授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以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亟需保护的宝贵财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触摸的,没有具体的实物展现,比如陶瓷制作手艺,风俗习惯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具有很大的困难。
在景德镇,例如陶瓷制作手艺这一项宝贵遗产,一般都是通过“作坊里的师父言传身教,传授给徒弟,徒弟再传授给徒孙”这种形式在保护和传承这项遗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根据资质的不同,徒弟很难将师父的手艺全部都学的很精,这也导致一部分手艺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消失掉。
并且,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能给传承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工艺会继续被传承,而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这又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极大不利。
因此,整体文化遗产现状让人担忧,对其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让遗产保护成为一种习惯
曹建文说,文化遗产是属于国家的,是每一个公民共有的财富。“景德千年、薪火相传”这是每一个瓷都人的骄傲,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也为瓷都人带来了荣耀、尊严和经济利益,它是悠久东方文明里的一颗明珠。因此,保护它、传承它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只要人人都有了这种使命感,那么目前的这种破坏就会减少,这份荣耀、尊严和经济利益就会维持的更久,被传颂的更远。
这次文化遗产日的主道场在景德镇,它除了是一份荣誉,也是景德镇的一次契机。它在展示景德镇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激励我们正是这些宝贵遗产成就了景德镇的金字招牌,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
不要把文化遗产日仅仅当成一个节日来过,让遗产保护和传承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习惯。
景德镇市陶瓷检测评估中心
景德镇市陶瓷检测评估中心
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落户景德镇,为这个陶瓷手工业的圣地增色不少。
《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二》中有记载:“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宋真宗景德元年,景德镇开始了它新的面貌,一个用皇帝年号命名的陶瓷圣地就此开始了新的生机。走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景德镇经历了从初生到成长、从草创到壮大,也经历了巅峰与低谷。时至今日,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依然活跃繁盛,特别是手工艺术陶瓷仍在全国各陶瓷产区中首屈一指。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先进的科技手段也在逐渐影响着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然而,就陶瓷艺术品的检测、评估、鉴证备案而言,景德镇仍然处在萌芽阶段。笔者因此产生了一些疑问,有基于此采访了景德镇市陶瓷检测评估中心副主任、技术总负责人李伟信博士。
景德镇市陶瓷检测评估中心 李伟信博士
雅昌江西:关于古陶瓷的“仿古”与“作伪”您怎么看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古陶瓷的追捧热情不断高涨,价格也是逐年攀升,由于古陶瓷真品不可再生且这一行业利润丰厚,因此近年滋生出大量的仿品与伪作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优秀的古代陶瓷艺术品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与保护的。
然而,“仿品”与“作伪”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古之风,早在宋代就很盛行,当时已出现了大量仿制的商周青铜器。同时历代瓷窑,也不乏刻意仿古者。元明时期景德镇烧瓷技艺不断发展、成熟。到了清代,仿古陶瓷艺术品不仅在数量上惊人,在仿制水平上也令人惊叹,尤为典型的有雍正官窑仿成化官窑、乾隆官窑仿宋代汝窑、钧窑等。它不仅对瓷器烧造技术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对不少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的古代烧瓷工艺起到了技术巩固或恢复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下、景德镇也有不少“仿古”大师,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摹古思古,为的是发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我们传统技艺。我认为这样的“仿古”是值得我们赞同与尊重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投机取巧,浑水摸鱼。利用自身的仿古技术以及普通消费者对古陶瓷品类的不甚了解,将仿古陶瓷以“古玩”之名欺骗盈利,对收藏者和仿古艺术品市场都有很大的伤害。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作伪”。
总而言之、我认为仿古瓷本身具有其自身的优点,不但可以传播文化而且也具有很大的收藏投资空间,但前提是建立在仿古瓷市场信息透明化与官方认证监管下,所以规范这个陶瓷艺术品市场,就显得特别有必要。而将“仿品”卖做“真品”,是一种“作伪”,更是一种欺诈,是非常不可取的恶劣行为,不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纠纷,更是对传统陶瓷文化遗产的糟践。
雅昌江西:您认为当前应该如何规范这个陶瓷艺术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陶瓷艺术品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作伪”冒充“真品”等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家都朝着利益最大化方向看。但是,长期的这种市场乱象显然对陶瓷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如何寻找一条规范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
我认为陶瓷艺术品市场的规范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陶瓷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的共同努力。从源头上,要提高陶瓷艺术品的质量,减少粗制滥造产品,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市场自身调节来压缩粗制滥造产品的生存空间;消费者环节,需要提高收藏爱好者的鉴赏能力,通过知识的储备量和赏鉴能力的提高为基础,做到不盲目、不盲从。流通环节,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追溯机制,对陶瓷艺术品生命周期内的流转进行监管。为此我认为官方成立一个专门针对陶瓷的检测、评估、鉴证备案机构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而要做到这些,对已存的陶瓷艺术品进行“去伪”,对新创作的陶瓷艺术品“存真”是非常重要的。景德镇市陶瓷检测评估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致力于古陶瓷的检测评估和现当代陶瓷的防伪鉴证备案。古陶瓷的检测评估需要以大量的可靠来源的数据为基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对现当代陶瓷艺术品进行鉴证备案,为其制作“身份证”,不仅为陶瓷艺术品的追溯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为陶瓷艺术品市场的规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且今天的“存真”就是对明天的“去伪”,是泽被后代的大事。
总之,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后辈的宝贵财富。我们对它们的学习和鉴赏,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然而,一些负面的因素会使我们迷乱双眼,我们要运用自己手中的武器,清除障碍。希望有了更权威的鉴定机构、鉴定设备和技术,文化遗产会在我们的保护中得到好的发展。
景德镇市陶瓷检测评估中心介绍:
景德镇市陶瓷检测评估中心,是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和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成立,依托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景德镇),利用热释光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等先进检测设备,专门从事古陶瓷检测评估及现代艺术陶瓷防伪认证的一家专业机构。
中心现有科技鉴定及人文鉴定两个专家委员会,拥有材料学、化学、历史考古学及科技考古学等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8人。拥有专业检测设备100多台套,总价值达3000多万。中心严格依据ISO/IEC 17025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CMC)。经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评定,被授予委托检测实验室资格。
本中心始终贯彻执行“行为公正、数据准确、科技创新、管理高效”的质量方针,逐步实现强化质量体系管理,保持良好职业规范;严格执行技术准则,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以市场为导向,扩大检验覆盖率;提升检测科研能力,实现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合作与互认的目标。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