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瓷:换个角度玩转陶瓷收藏
2014-07-24 09:05:38 马嘉会 徐磊
王锡良陶瓷作品
刘乐君陶瓷作品
说到瓷石和高岭土,似乎平淡无奇,更难与艺术相连,然而却能“浴火重生”缔造成为永恒的经典,可谓一种传奇,而“点土成金”的正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时至今日,中国瓷器依旧备受青睐,也一直是拍卖市场的重头戏,今年春拍以2.8亿港元成交的明成化鸡缸杯又一次创造了陶瓷拍卖中的天价。在古瓷市场持续高歌猛进的同时,当代陶瓷的市场表现却有些落寞。对于这种现状,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书记表示:“目前尚未形成广泛影响,市场整体的价位还很低,应该说当代陶瓷的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并不对等。在古瓷市场价高且真假难辨的今天,景德镇当代陶瓷已经在一些独具慧眼收藏者的推动下,‘潜’入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对于藏家来说,不如换个角度进行陶瓷收藏,当代陶瓷市场未来的前景值得期待。”
瓷都景德镇的前世今生
从远古时期的简易陶器、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再到东汉时期的青瓷,中国陶瓷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迈入崭新的时代。这种跨越不只是对焙烧温度的把控,更是烧制工艺的巨大提升。虽然在六朝时期、隋唐、五代各有发展,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巅峰属于宋代。除了烧瓷技术的成熟,更有风格迥异的各地名窑遍地开花。时至今日,中国陶瓷依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艺术传奇。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讲的正是景德镇的前世。新平即景德镇,又名昌南镇,从汉代开始,这里的窑火就从未停息,唐代起开始烧制青瓷,五代时期烧制白瓷。宋代烧制的青白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也正因如此,公元1004年被赐名景德镇。元代时期,景德镇创烧出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枢府”釉瓷,至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的瓷都。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当时的繁荣盛况可见一斑,这股千年不息的窑火造就了瑰丽璀璨的陶瓷艺术,也让景德镇乃至中国享誉海外。当时的中国瓷器远渡重洋销往海外,深受欧洲王室贵族的追捧,甚至一度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比如法国国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内修建托里阿诺宫,专门陈列中国青花瓷;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瓷器2万余件,甚至以近卫骑兵交换中国瓷器,可谓中国瓷器的狂热爱好者。
那么,在中国那么多名窑之中,为何景德镇能够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瓷都呢?多年来一直从事陶瓷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景德镇的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比如烧窑的燃料——松木,以及烧瓷用的高岭土;其次,发达的水系使瓷器可以通过鄱阳湖运送到九江以及国内的许多口岸;再次,这里是山区,避免了很多战乱。最重要的一点是,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不断汇集到景德镇,使得景德镇的做瓷工艺日益精进,从釉上彩绘、青花、釉里红到釉下彩绘等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明代之后,景德镇逐渐成了全国的制瓷中心”。
中国瓷器的收藏热潮,使得China一词成了“中国”与“瓷器”的双关语,但其起源问题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各种让China的意义更加多彩起来。《英汉辞海》中指出,China作为瓷器的含义,源于波斯语chini;《梵文典》指出,China源于古梵文“支那”;也有人认为与丝绸存在莫大的关系;另外有说法提出China来自“长安”的谐音。
对此,却有不同见解,他对记者表示,景德镇有一条河——昌江,景德镇就在昌江以南,历史上称为“昌南”,所以这里烧制的瓷器就被音译成“China”,后来成了中国瓷器的代名词,然后延伸到了“中国”的概念。
陶瓷艺术缘何备受推崇
“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这是周世宗心中理想的青瓷颜色,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传世品,但这般描述已经让人心旷神怡,恰似雨过天晴后,在神秘而迷蒙的天空中从云层间隙泻下,只为等待那一抹纯净的天青釉色,这是何等的意境。
其实,中国人对瓷器的钟爱与玉崇拜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南宋蒋祈《陶记》指出,“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蜒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青白瓷的这种温润如玉、沉静素雅乃至器型,正是国人对美的追求,而这种美正是美学家宗白华提出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在当今艺术语境下,陶瓷艺术如何发展成为所有陶瓷艺术家都要面对的命题。在看来,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首先是不失传统的,还要有当代的经验在里面。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首先要有完美的器型,独特、有作者个性和魅力,同时不失时代精神;其次,装饰要和器型完美结合,装饰要体现出作者的理解和感悟;再次,从纯艺术的层面来讲,应该不失工艺的美,这是陶瓷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于国画、油画的显著特征。造型、装饰、工艺三者兼具,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件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陶瓷作品。
为求全面呈现景德镇瓷器的风采和魅力,本次景德镇名家陶瓷艺术精品展主题为“CHINA传承·国粹”,将呈现当代艺术瓷和仿古瓷两大板块共计百余件作品,其中不乏王锡良、赵传玉、张景辉、黄胜、刘乐君等名家教授作品,更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罐、元青花“鬼谷下山”纹罐、清乾隆各色釉彩瓷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等仿古精品。
对这次展览预期很高,他希望这次展览能给北京的广大藏家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可以认识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层面。他同时指出,高古瓷是很稀少有限的,可以通过仿古瓷这种方式来了解景德镇的工艺现状,了解景德镇的历史文化。作为北京商报文化鉴赏与消费季的重要一环,本次展览无疑会为观众带来一丝清凉和惬意。
古瓷与当代瓷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
据不完全统计,18世纪的100年间,至少有6000万件中国瓷器销往欧洲,欧洲一直在尝试破解中国的制瓷秘诀。在苦苦寻找瓷器制造的秘密时,中国却早在170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一壮举。直到18世纪,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卧底”七年,才将这个困扰欧洲的千年谜团揭开。
时至今日,中国瓷器依旧备受青睐,一直是拍卖市场的重头戏。在2014年春拍中,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拍出2.8亿港元,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拍出1.47亿港元。然而这并不是个例,瓷器收藏热潮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歇。2010年,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苏富比以2.52亿港元成交;2013年秋拍,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在香港苏富比拍出1.41亿港元。
在古瓷市场持续高歌猛进的同时,当代陶瓷的市场表现却有些落寞。对于这种现状,表示认同,他指出高古瓷历来是为市场所推崇的,价格也是屡创新高,当代陶瓷虽然有一定历史,但尚未形成广泛影响,目前的整体市场价位还是很低,当代陶瓷的市场价位和艺术价值是不对等的。
即便如此,依然对当代陶瓷的市场前景表示乐观。“陶瓷艺术的创作已经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向纯艺术迈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到陶瓷艺术的创作队伍中来。陶瓷艺术不再以传统的工艺品面貌出现,而是作为一种纯艺术的形式,比如威尼斯双年展中,很多当代艺术家都在以陶瓷为载体进行创作,进一步提升了陶瓷艺术在纯艺术领域的学术地位。与此同时,当代陶瓷艺术已经开始被收藏界所认同,对于创作者和藏家来说,当代陶瓷的未来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