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法国人有“西方化”的 中国想象

2014-07-25 09:28:52 郑汝可

复旦教授顾铮来汉讲摄影

  《雍和宫,北京》 1913年5月26日 史蒂芬·帕赛

  帕赛受到富裕银行家阿尔伯特·凯恩委托,拍摄中国照片“让大众更好的了解世界”。照片中,为了完整呈现喇嘛帽子的形状,摄影师采取了侧面拍摄。

  昨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批评家顾铮在武汉美术馆讲座,题为“作为‘他者’的中国——法国摄影家眼中的中国”。本次讲座是武汉美术馆“巴黎——北京百年法国摄影聚焦中国1844—2014”摄影展公共教育活动之一。

  此次展出作品,来自30多位法国旅行家和摄影家,有传教士、记者、外交官。“摄影家的不同身份,使得镜头下的中国具有多样性。”顾铮说,但仍是“一个被选择的中国”。

  他介绍,早在明朝,西方传教士就频繁来华。当时主要用文字、书信的形式,描述东方的景象。“也有少量的绘画,但说服力也远远不够”。19世纪中叶,西方人开始用摄影记录中国。

  摄影术的发明,使“西方人开始真正‘看’东方,”顾铮说,传教士和外交官带回的神秘影像,鼓励了更多的人来东方寻找“新大陆”。

  在顾铮看来,西方摄影家对中国有一种“他者”想象,认为中国是不同于自身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预想与偏见,”他说,他们希望追求一种“中国性”元素,来区别西方观念。

  顾铮说,摄影的技术发展和思潮变化,也对“中国观”产生影响。比如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西方摄影师更多将镜头对准静物;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技术进步,中国人的生活开始出现在镜头中。

  顾铮讲到一个小故事,1971年,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在中国拍摄过一位芭蕾舞女演员,他多次将其称为“难以忘怀的中国的美”。2010年,88岁高龄的马克·吕布再次来到中国,他寻找到了当年的女孩,却认为一切都不同,说“你们在向我们看齐”。

  “神秘中国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开始反观自身。”顾铮认为,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形象”,却始终难以回避。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