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官志:笔墨精微,气势撼人
2014-07-26 12:58:05 未知
(雅昌艺术网 记者 王之行)编者按: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加强,在整个中国艺术界,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多元,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我们骨子里对于中国水墨的那份亟盼。诚然,互联网的颠覆性和金融的异化性正在将人们带入一个快速而浮躁的社会,水墨艺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将何去何从?还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创作吗?在花城南郊一个江环水绕的半岛上,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官志老师——这个敢于说出“十年只画一张好画”的人。细风吹过,画室外紫竹摇曳,十分安静,我们和官老师之间的谈话也得以听得真切。官志的《龙湫三叠》气势恢弘,崭露在布局透视、气韵生发、质感对比上的开创,其对于传统题材的独特视角、新皴法的尝试、西画素描方法的引入,都丰富了传统水墨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岩筋石骨的坚硬、云水雾气的飘渺透明、潭石湿滑的感觉给人印象深刻,画面中所包含的时间性亦引人关注,对焕发传统文化精神气质能自出胸臆,似乎预示了山水画一种新的风格。
雅昌:官老师您好,因为您的作品和以往我们看到的表现山水的作品不太一样,所以,我们有很多问题向您请教,先告诉我们您是怎么走上山水画创作的道路的
官志: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也去学画,接触过几个画种,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后来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就去工作了,这期间不间断地还是会看很多画展,研究大师的画册,后来不时有些小创作小尝试,虽不成熟,但山水画的方向逐步确定,也是直到这几年从一些海外当代水墨作品得到了启发,也才有时间开始总结归纳山水画创新突破的途径和自己的风格走向。直到最后下定决心便到美院拜师,由此开始,就再也没有改变,也可以说,画画是我真正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竭尽全力,不知疲倦投入其中。
《龙湫三叠·奔突》
雅昌:您为什么要去画瀑布,单独选择瀑布为题材的作品可不多见。
官志:其实林泉飞瀑是山水史上许多画家都画过的经典题材,我画的瀑布大龙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瀑布,只不过我在画面中所用的角度比较特别,因为我个人认为传统的全景山水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很难再对前人有所超越,所以我第一个要考虑的是捕捉大龙湫四季最美的角度和瞬间,比如《奔突》是用仰望的角度画表现雨季到来时,头一股瀑布的前端龙头从天而降的刹那瞬间,那种画面非常震撼。
雅昌:我们注意到,您画的瀑布好像是半透明的,非常生动,隐约可以看到后面坚硬的岩石。
官志:枯水期瀑布垂滴如纱的样子我觉得很美,但是画起来很不容易,水墨媒材的遮盖性不强,水帘、波纹很难刻画,所以就很少人画。我想要选择与常人不同的角度作出自己的努力,接着我就研究古人的一些作品,像明代仇英的作品里就有类似的表现手法,甚至更早的作品,也不仅在山水,花鸟也有,当然比较简单和符号化。近些年又看到李华弌老师刻画的更为细致,并藉此软化岩石,让我感到十分敬佩,我后来的画中有些云也是半透明的,我还在探索这种表现手法。
《龙湫三叠·滴沥》
雅昌:现在画山水的人越来越多,您说过您有十年只画一幅好画的决心,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还能坚持这一点很不容易。
官志:绘画是肯定要有辛勤付出的,不要怕下功夫,如果十年画一张好画,能够进入美术史也是值得的。东山魁夷为奈良唐招提寺作障壁画历时10年,平山郁夫为奈良药师寺绘制《大唐西域壁画》花了20年,从构思起是30年。文学的发展也是篇幅越来越长,从诗词、戏曲、文言小说、白话文学也大抵如此。现在的绘画也很难回到仅靠寥寥几笔的写意就能成为伟大作品的时代了,这倒不是说画画一定时间越长越好,我想得很简单,中国画的历史很长,画家很多,容易的,前人或许早就做了,很多风格发展到了头,不从难处着手就无法创新,有部分作品是应该是写意的,创作周期较短的,但必然会有越来越多作品制作性更强、耗时更长,这是规律。
雅昌: 据我们了解,您的创作方式很有特点,通常是以一句诗或词为起点从而延伸出画面的是吗?
官志:对,因为诗歌中的意境是无穷的,南京艺术学院周睿教授曾将儒道释三教的审美境界梳理为气势、气韵、心境。气势、格局、境界都有大小,像李白的“冰塞黄河、雪满太行”、杜甫“星垂平野、月涌大江”,短短几句就包含了很大的意境,从这里出发可以使山水画的意境更为丰富。
雅昌:画山水讲究胸中有丘壑,您认为您的山水画是不是写实?
官志:这个不能简单的以写实或非写实来区分,这里面有我自由设计画面的树石元素和点线面结构。但我画的瀑布能让人看出就是中国的大龙湫,国人都有印象定式,我有点给它立像的意思,如果不写实,做太多的扭曲变形,可能这种立像的意味就弱了。但可以不写实,其实也应该不那么写实,以免束缚,当然你这里提及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山水画的写实性或程度问题,恰恰是山水画创新的一个途径。
《龙湫三叠·升腾》
雅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山水或中国画上创作理念吗?
官志:谈不上理念,我只是有点想法。诗人杨克说唐诗宋词是农业文明下道法自然的产物,人生各个场景与诗的内涵几乎穷尽,难以出新,今人按字行数、平仄对仗等体式上的规范作诗,类似于填空、描红,作出来的诗像是古人写的。对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按老办法把油画画的再好,在西方经典面前也难有实质的超越。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决定了它半写实半写意的性质,材料限制则对应以半具象半抽象的画法,它各个方向纬度及各种程度的探索研究在绵长不断的历史上几乎都已有成果,这些既是宝藏也是限制,丁绍光在洛杉矶大学授课时拿了中国近代三百年至少一百个画家的画给那些老师和学生看,他们都说像一个人画的,尽管他后来细心解释,也只有几个人可以分辨出少数画家来。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有独特优势,但这里也在提示我们,这个问题也可以两看,看你怎么用。你继续按传统的全景山水走下去,能创造出新的面貌当然好,但会很困难。实际上,绘画是艺术创造,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无穷的题材、领域可以创新,如果换个思维,创新要容易得多。
《龙湫三叠·泻》
雅昌:您觉得自己的山水有哪些创新或特点呢?
官志:画山水就是在山与水这两个要素中寻求创新,比如我表现雁荡风雨侵蚀的山体砂石的皴法,它就不同于范宽的“雨点皴”或叫“钉头皴”,另外在追求云水精微飘渺的效果上,我引入素描的方法来丰富传统水墨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强调“云水”与“山岩”在软硬、虚实及透明度上的质感对比,在《升腾》中这些就有很好体现,岩筋石骨的坚硬与云水雾气的飘渺就很明显。我的想法是在笔墨上追求精微和极致,例如云水,粗乱中带有整体,例如山体皴法等等。总之,我是想在传统、常见的山水中,用局部、符合透视的角度和创新的笔墨语言来表现。
官老师在向我们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
雅昌:您在山水方面的创新的主要灵感来源于?
官志:主要是要打开眼界,如果你长期进行古今绘画、中外美术、水墨山水与其他艺术的纵横比较,眼界、思路就会开阔,例如,全景可变局部、不透视可变透视、写意可加工笔、还可以俯瞰加仰望加洞窥、山水加花鸟甚至与人物结合,很多古人受交通限制没有见过的山水、甚至都市生活,都提供了很多新的题材。例如水墨素描化,实际上很多人不仅做了,而且有的很成功,但仅限于“当代水墨”的板块,没有被纳入“传统山水”的领域。
雅昌:那大家可能会认为有了这些改变就不再是中国画、不再是山水画了。
官志:这就是一种话语权,很多人认为应该守住中国画笔墨的底线,李可染曾说过“不与照像机争功”,画家比摄像师有更大的创造的自由,中国画有自己的表现效率与观感效果,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去画自身适合的题材。
雅昌:您获得过广州亚运会全球征集雕塑优秀设计奖,这应该算是跨界了。
官志:我也希望我一直在画山水,但我读的是综合性大学,亚运雕塑参赛只是偶尔为之,是作为市民的参与。咱们广东本土俗语中有句话“过塘的鱼易大”,跨界在将来肯定越来越成为常态,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或途径。当然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也好,但刚才也说了,会非常困难。像美协主席许钦松老师的山水画有如此原创性的贡献,很难说不是他丰富的阅历特别是从事版画的经历提供了创新的养分;李劲堃老师的成就也很难说不是得益于他学习西画的经历,这在他早年的代表作《唐风宋月》中也可以感受到。
官志老师获得的广州亚运全球征集雕塑优秀设计奖
雅昌: 那么您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打算,可以向我们透露一下吗?
官志: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能和一些画家到美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去,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笔法来表现美国的自然人文风情。将来怎样很难说,但有几点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我的作品要能体现或焕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营造意境气势要能有较强感染力,要能采用水墨来呈现美或新的视觉效果,要能区别于他人甚至是自己已有的作品,当然,我是很追求不断创新和超越的,在希望有鲜明风格的同时,也会保持相对地稳定,至少是阶段性的稳定。
雅昌:官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您能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郑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