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声:“中国画学”从经验式的研究中脱离?
2014-07-30 11:19:59 未知
7月28、29日,“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龙泉寺闭幕,本届研讨会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中国画学会和书画频道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位专家围绕“中国画学的体系及传承发展规律”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如何将经验主义的中国画学,转化为理论体系更加严密的价值判断系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绘画进入世界美术对话的理论基础。
因此,雅昌艺术网特别专访了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马振声先生。
雅昌艺术网:西方的艺术批评一直伴随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探索共生,相比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在当下是一个什么态势呢?
马振声:我的理解里,中国文化基本是经验式的总结,西方则分析得比较具体。我们就像《文心雕龙》说的“务先大体,鉴必穷源。”对中国画来讲,在整个学界来讲是一个很小的一个内容,在理论方面不像儒释道等学科那么体系化。但中国传统书画的文献还是很多,特别是古代画家写的画论。中国画学也是我们这些年才提出来的问题,也可以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郑午昌写的第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画学全史》,也是在西学作为一个参照物之下,自觉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中国画学,才第一次提出来这个学科概念。
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动荡,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在继续中国画学的研究,在当前文化政策的背景下,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新时机。所以现在大家提出来中国画学,特别是中国画学的理论体系的建设,我非常赞同。中国画从理论到实践、技法、材料等等,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要把它互相之间内在联系说清楚,这个就是中国画学理论体系的构架。
雅昌艺术网:这种理论体系构架现在的完备程度是怎样的?
马振声:应该说是大家开始意识到了,但是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整个全都说透、说清楚,比如说中国画的审美价值是什么?张仃先生说中国画的底线是笔墨?笔墨是不是就说明了一切?文人画现在有笔墨,东方壁画里头画的都是色彩,都在墙上画的,那个怎么体现中国画的底线(笔墨)?所以这个并没有说透彻,都是从自己的角度体会到的来谈的,现在正需要在做这件事情。
整个中国画学包括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比如说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的中国画,中国画是应该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它的美在何处?很多是大家都觉得是好,但是好在哪儿?讲笔墨,什么样的笔墨是好的,什么样的笔墨是不好的,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说不清楚。我们现在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文化背景的人来理解我们的绘画,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人家怎么接受你呢?所以说建立这样一个中国画学的理论体系,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很严谨、逻辑很强的,把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说的东西言说出来,这个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
雅昌艺术网:经验主义的基础影响了我们对于很多中国画的表述,所以要把经验主义的理论转化为系统化的体系?
马振声:有很多东西,气韵生动、古法用笔怎么理解,有一些意识到、意会到了但是怎么说清楚,“气”,中国的“气”的思想怎么说清楚,都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一种经验,理论上说不清楚,只能大家非常意会。
可是人类的知识并没有把所有事情都认识清楚,在这些你还没有认识清楚,没有说清楚的东西,但是确实又是存在,这也是中国文化最高级的一个体现。比如有很多神秘文化,当然有很多是界限说不清楚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以这种东西我们现在也不能回避,比如说中国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写的用笔,“守其神,专其一”,在不知其然而然的,不是你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在这个时候这种东西我觉得要正视它。比如过去说中国诗人,中国的书法家,画家要喝酒,喝酒来画画,为什么呢?为什么醉里才能得真如,就是用醉来把思维的东西抑制住了,把人思想的东西,技巧的东西,逻辑的东西刻意的东西抑制住,把人变成一种关于一种生命本身的东西,整个宇宙都是一个生命体,人也是这个大宇宙之中的一个生命,所以天人合一,能够把宇宙本身的这种智慧,这种力量调动出来,这才能真正产生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博大精深,这种精微的东西很玄妙。
我们怎么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走,沿着这个思路真正创造出神来之笔的东西,西方讲的是灵感,他也是讲潜意识,我们讲的是所谓神来之笔,若有神助,这都是真正属于艺术的这部分。所以现在我们要把我们的这一套理论很好地总结,这是传统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个画学体系艺术上不纯粹是一种思想,不纯粹是一种理性的总结,他有这方面的东西要表述出来,把它互相之间关联,比如说中国画的材料,中国画的毛笔,中国画的纸跟他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这就是一个体系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