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九洲:淮安明墓出土书画再研究

2014-07-31 09:39:09 刘九洲

  1982年4月24日,江苏省淮安县明代王镇墓中,出土两卷共25幅书画,绘画24幅,书法1幅。在当时这也是一件重要的社会新闻,当地社会,纷纷传说发现了唐伯虎绘画。

  淮安这一次书画出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淮安明墓出土书画》一书,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写了前言,徐邦达先生也撰文研究。现在这批书画收藏在淮安市楚州区博物馆。

  总体看来,对此批书画的价值,现在主要是肯定了其中23件为真迹,这23件中,又对其中有款的20件研究比较多。主要关注点是谢环《云山小景图》、李在《萱花图》、何澄《云山墨戏图》这几件体现了明初著名画家的另外一种风格的作品,认为此批书画的出土,揭示了当时“院体”画家居然还画得一手“云山墨戏”,对绘画史有明显的补充。

  其他几件绘画,是因为无款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绘画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常识?总之,现在回过头来看,其中两件特别有意义,当时似乎忽视了。一件是《霜林白虎图》,有可能是宋代绘画,另外一件有款的王渊《秋塘图》山水画,可能是王渊早年真迹。

  图1

  图2

  《霜林白虎图》(图1)在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淮安明墓出土书画》一书中,被定为明代佚名绘画。这件绘画,主要题材是一只老虎,这个题材罕见,而且绘画水平很高,不是一般庸手的作品,现在那个时期类似的老虎绘画,只有四件,一件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四睡图》,其中水墨老虎,极其传神,历来以为是元代绘画,我在2014年6月,在洛杉矶亲见此画,两次观展,以为是1180年前后作品,元代的断代过于保守;第二件,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藏传为荆浩的《钟馗访道图》立轴,有董其昌的题跋,其中有一只老虎,非常隐蔽(图2),但是显然画家很擅长这个人物与老虎的画法,这是南宋早期画。第三件,就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宋佚名《伏虎罗汉图》,其中老虎与此《霜林白虎图》形态比较接近,但是广东这一件,大约已经晚到13世纪早期了。第四件,就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唐代名作《女史箴图》,其中山水一段,也有个老虎,样子居然也差不多。早期名家绘画的老虎,就这么几件,互相比较,淮安出土的这件《霜林白虎图》,艺术水准很高,时代气息未见抵触。从绘画特征上看,与《伏虎罗汉图》《钟馗访道图》两件作品中的老虎,非常接近,可以看成是一个时代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为雅昌艺术网独家专栏,未经雅昌艺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雅昌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霜林白虎图》的构图,非常接近北京故宫收藏的传李唐《采薇图》,从比较图上看,仅仅是画面左右对调了一下,对称构图的出现,显示了其中有时代联系。而这个布局特征,没有出现在其他绘画中,只有《霜林白虎图》和《采薇图》是这样的,这件《采薇图》虽然未必是李唐真迹,但是作为南宋孝宗时期的绘画,应该没有疑问。

  其他画面特征也是趋向于南宋早期,譬如说,《霜林白虎图》树的画法古朴,早于南宋宁宗时代的流行画法;树叶的画法也有明显的特征,最接近于梁楷《八高僧图》;左下角杂草的锯齿形画法,与多件宋画一致。

  《霜林白虎图》的石头画法,采用了粗轮廓,可能当初鉴定此为明代绘画,就是因为这个因素,但是仔细观察,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原始的画法,是皴法并不“完备”时期的绘画,与北宋画法一脉相承。综合看待,《霜林白虎图》是一件特征明确、水平高超的宋画。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传为王渊的《秋塘图》,其中包含着相当多令人惊讶的绘画元素,这些因素丰富且真实,来源于历史真实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来源于赝品的捏造的可能性。很多元素非常有渊源,捏造不出来,因此,我开始结合王渊绘画特征,仔细研究,重新研究此画。

  王渊是杭州人(南宋旧都城),得到过赵子昂的指导。按照陈高华先生(1980)的说法,王渊的特征是:元代摹古。《图绘宝鉴》的记载,也说明了他的特征。

  王渊传世绘画,主要有以下作品:

  《桃竹锦鸡图》,1343年,162*133厘米,山西省博物馆;

  《山桃锦鸡图》,134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

  《花竹禽雀图》,1344年,上海博物馆;

  《桃竹春禽图》,134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

  《竹雀图》,纸本水墨,139*50厘米,大阪市立美术馆;

  《秋景鹑雀图》,1347年,114*56厘米,克里夫兰博物馆;

  《鸳鸯竹雀图》,1347年,柏林美术馆;

  《竹雀图》,1347年,印第安娜波利斯工艺博物馆;

  这些绘画的题材,几乎全部可以在《宣和画谱》中查到,但是,南宋以后,这些绘画题材就不再出现在画家笔下了。这些绘画题材在北宋时流行,当时应该有具体的含义,当这个含义不被后人知晓以后,这个绘画题材就会消失了。但是王渊却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画得脱离了他自己的那个时代,远与北宋相似,赵子昂这个高举复古大旗的画家的绘画,也没有王渊的绘画面貌来的“纯粹北宋”,这是什么原因?

  只能有一个解释:王渊看到了很多北宋花鸟画真迹。他当时在杭州,不是看到了宫廷流散的北宋绘画,就是在某位大收藏家中,看到这些绘画,甚至王渊有可能就是这个收藏家。不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王渊是当时杭州文人圈子的人物,能够得到赵子昂的指教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从他绘画的上款看,他的绘画多是应约而作,也可以侧面说明这个问题。奇怪的是,历史上对于其生平,却没有清晰地记载。

  不论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确信,王渊绘画题材、格局来源于北宋绘画。

  《秋塘图》不仅有王渊的落款,而且其绘画格局显示,此画也是模仿北宋绘画。

  如何得知呢?北宋绘画中,宣和时期的山水画,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山水画表达全景式样的时候,特别注意“留出天空”。这是非常注重“自然”的理念下的绘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传赵伯驹《江山秋色图》、赵佶《雪江归棹图》等宣和时期山水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绘画方式,这个特征是具备排他性的。

  《秋塘图》正是这种罕见的、留出了足够天空的绘画方式,这是元代其他绘画中没有的方式。而且其中树叶画法,类似今天的水彩画,这个罕见的画法,上承五代晚期的数件《宫苑图》,晚则在王诜绘画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其他绘画中就再也找不到这个元素了。

  在我们知道“王渊绘画题材、格局来源于北宋绘画”的情况下,再发现《秋塘图》的布局特征、元素特征,都与北宋相似,因此,可以推想,这是一件王渊仿北宋某画家的作品,从落款来看,应该是王渊早期的绘画。

  在北宋绘画不多的情况下,此绘画可以作为北宋绘画的忠实的摹本看待。同时,此画的存在,使得王渊山水画除了台北故宫的《秋林亭子》外,又增加了重要的一件《秋塘图》,对我们全面认识王渊,增加了重要的材料。

  1986年那个时候,主要鉴定家似乎还在关注重要的代表作,这样的带点边缘性质的绘画,当时不太受重视。但是在30年后的今天看来,这样的绘画,可以把以往忽视的多个原始材料串联起来,真是太有价值了。淮安明墓出土的绘画,有此两件作品,更为增色。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6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6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