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内府鉴藏书画的钤印格式
2014-07-31 16:24:25 未知
清代宫廷收藏数量超过前朝。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一些法书名画巳为清皇室所收集,而后许多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也陆续归入内府。到了干隆朝,捜集书画的数量已相当可观,存世的唐、宋、元、明法书名画几乎收罗无遗,对这些藏品的鉴藏也随之形成一套管理和记录体制,在鉴藏印章的使用上也是如此。这些藏品大多编入《石渠宝笼》和《秘殿珠林》正、续编,计有数万件之多。至嘉庆朝又续编三编。从这些著录书所载作品中可以看到,清中期的皇家书画收藏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的最大一次集结。
清内府藏品多钤有皇室收藏印,特点有二: 一是干隆帝钤印最多;二是干隆内府钤印有一定格式。一般来说,入选《石渠宝笼》或《秘殿珠林》正编的钤五玺,即"三希堂精鉴蜜"、"宜子孙"、"干隆御览之宝"、"干隆鉴赏"、"石渠宝芨"。五玺位置是作品右上部钤'三希堂精鉴窒''、'宜子孙"两印,中上部钤"干隆御览之宝"一印,左部钤"干隆鉴赏"、"石渠宝岌"或秘殿珠林"两印。当然,上述格式仅是一般常见的规格,有时还会出现增加或者减少印奎的情况,较之"宣和七玺"而言,的确难以找出定制。如选入重编的精品加钤秘殿新编"、珠林重定或"石渠定鉴"、"宝贫重编"两印,合称"七玺"。藏于不同地方的再加钤一印,如"干清宫鉴藏宝"、'养心殿鉴藏宝"、重华宫鉴藏宝"、'御书房鉴藏宝"或"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签"、合称"八玺"。有时也减至一玺或三玺,有时又加钤"寿"、"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等。嘉庆朝亦仿五望、七玺格式钤印,至清代宣统时期仅钤一、二印玺,所钤收藏印记大为减少。但凡是钤盖宣统御览之宝(椭圆形)的法书名画多是溥仪离宫前以赏赐溥杰为名偷运出紫禁城的内府藏品。
本文图版为文征明行书卷(局部)款识处钤有干隆帝、嘉庆帝、宣统帝的鉴藏玺印。三位皇帝的玺印钤盖于一件作品上,往往是"干隆御览之宝"居中上部,"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则是以之为中心作环绕状。凡是违背这一格式的传世作品,就要注意判别其中的是非真伪。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