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行为艺术今非昔比
2014-08-05 12:10:00 徐婉娟
行为艺术30年报告之一:中国行为艺术有无新的可能性?
什么才是行为艺术?(百度搜索2014年8月5日图)
如果利用网络搜索关键词“行为艺术”,会发现媒体和传播途径已经将它彻底泛化了。当公众出现了一些非常人所能理解的行为或举动时,不少公共媒体则以“行为艺术”来形容大众的不解,似乎所有的“出格”用行为艺术都能“解释”和“调侃”。笔者近期也访问了一些非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他们对“行为艺术”大多不关注也不具有好感,“不是裸着,就是割肉”是这几位非艺术行业从业者的普遍印象。
笔者当然不是在这里要回溯行为艺术在中国的演变历史,但无可厚非的是《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前卫艺术的穷途末路》中所指的“各种如割肉、食人、喂人油、玩尸体”等各种极端行为艺术表达方式确实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大量存在,在挑战艺术家的身体极限的同时也在挑战大众的感知极限。在加上公众媒体普遍只聚焦在表面形式的作用下,也确实存在一些“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现象。批评家杨卫也表示,行为艺术一度在艺术圈内也落下了“画不好画、就搞装置;搞不好装置,就做行为”的印象。
谢德庆《打卡》1980-1981年
但客观的来说,过往人们印象中的行为艺术大多被定义为“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的这种停留在人们“不好”的印象中的艺术门类已然在悄悄发生改变。而用过往标准来定义时下现在的行为艺术,似乎显得有点“过时”。从1980至1981年谢德庆在国内实施了一年的《打卡》,到1990年代聚集在北京东村的行为艺术家群落,再到2000年自杀的大同大张、朱昱的《食人》,再到出名于望京街头的“裸奔哥”厉槟源,今年双飞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双飞”)在军械库艺术博览会大玩“中奖游戏”……可以发现时下的行为艺术,特别是以青年艺术家为主这批“生力军”他们更注重行为艺术中的观念表达,基于平权主义让观众成为实施行为艺术的项目主体一部分,更倾向于利用日常行为转换成行为艺术语言,出现多领域交叉和泛化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向布鲁克林国际行为艺术节靠拢的有主题性策划行为艺术节。
在去年策划了第十四届“OPEN”行为艺术节的付晓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谈到:“中国的行为艺术有特定的属性,其实艺术家们也并没有为突破边界做什么努力,完全是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艺术语境的不同,自然的表达而已。对于新一代艺术家而言并不存在什么边界,他们的high点和过去的行为艺术家完全不一样。”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