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宋代庭院走来的台湾茶人李曙韵:借器物修行
2014-08-05 17:30:16 未知
李曙韵
几年前,台湾着名茶人李曙韵携着她那本《茶味的初相》,轻轻叩开了大陆茶文化之门。作为一个爱茶人,我的视线常被她牵扯着,于央视专题片、大型品牌杂志、报纸常可见其人、其文、其茶事,直到近期她来广州老茶客举办茶会,才有幸一睹真容。虽说是缘悭一面的浅交,但我已经感受到在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中都散发着及其独特的气场与能量,而对其印象深刻的,更在于她对器物的重视。
从宋代庭院走来的台湾茶人李曙韵:借器物修行
对美的信仰与追求 一直都那么执着
台湾学者曾昭旭的一篇《你最好不要了解曙韵》,告诫读者李曙韵如何嬗变,从人澹如菊茶书院、晚香茶书院、茶家十职,每一次摇身一变,都令人感到突然而意外。
李曙韵虽说是以茶人的身份出现,但由于她自幼就接受过良好的书画、钢琴、古琴等艺术熏陶与训练,在骨子里,她尤其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美感诉求。她曾经抱着“不美则死”的原则行事,多年以来,虽然历经佛法修行,凡事有了更多包容,但她对美的信仰与追求依然还是那么执着。至今,李曙韵在茶道美学空间的艺术营造能力,仍是业界一流的水准。也许,正是基于她过人的艺术创造力,使她不会墨守成规,而是敢于否定自己,在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标新立异的圭臬之后,完成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这位新加坡籍的“台湾人”,其父是闽南人,因此她懂得喝工夫茶,爱吃地道的潮州菜。在与她交谈时,你能从她快节奏的语速中感受到她跳跃的思维,但是当你阅读她的文章时,却又很容易陶醉在一种缓慢而抒情的韵律中,一如她沏茶的仪态,从容而淡雅。
从宋代庭院走来的台湾茶人李曙韵:借器物修行
一场地震让她更敬重器物的残缺美
李曙韵很早就开始收集古代茶器,她深入研究了 唐宋以来茶文化的演变及日本茶道精神的传承。为了亲证茶器的前世今生,她遍访名瓷窑口,并着迷至远赴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深造。她说她曾经在越南西贡亲眼目 睹华人家庭在过年祭拜供奉时,拿出来使用的瓷器竟然是祖传下来的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瓷器,这种传器的历史厚重感常常感动着李曙韵。
在李曙韵收藏的茶器中,不乏带有锔钉的残缺老 茶器,收藏界有句老话“瓷器破了边,不值半文钱”,当朋友们不解她这种独特的审美偏好时,她们又如何能理解李曙韵在1999年“9•21”台湾大地震中所 经历的心灵触动。在地动山摇的处境中,生死只是一线之隔,不要说易碎的瓷器。李曙韵在地震过后,把幸免于难的茶器全部从柜子里拿出来,平放在家里的地板 上,生怕余震袭来再有个什么闪失。可是她又想,如果连房子也土崩瓦解了呢?她一脸茫然,一时之间不知该用什么办法来保护这些心爱的茶器。在经历了这场劫后 余生的灾难以后,李曙韵深深体会到器物在岁月磨难中传世的不易,也因此,她学会了敬重与珍惜器物在沧桑岁月中留下的残缺美。
李曙韵收藏的各种老茶器。不少有锔钉。
曾言“茶人是借由器物修行之人”
李曙韵面对嬗变的坦然心态贯穿于她的事茶生涯。多年来,她试图用心去掰开唐宋以来,关乎茶文化的一层层外壳,探索茶味的初相。她给我的印象便是将那片陈化了千年的宋代茶叶展开,放大成一件“袈裟”,披在身上,成为虔诚的茶文化的布道者。
李曙韵的才气,远不止于琴、诗、书、画及“破门而出”的策划能力。她对酒文化也颇有心得。那天,在广州老茶客的茶席上,她先泡了一壶老茶客柯总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白茶,茶歇中,她举着一杯法国香槟,可谓煮茶论酒,穿越唐宋,横跨东西,编织着茶酒的风雅情调。
在老茶客的茶席上,陈设的是她们“茶家十职”创作的茶具。无论是从器物的形态还是从器物的内蕴上来看,都沿袭了宋人的作派与审美意趣--唯美、唯雅,并且适用。李曙韵在《茶味的初相》里说过:“茶人是借由器物修行之人”,这种从器物入茶的理念,也是她的基本茶学精神。她的“茶家十职”以宋代“四司六局”的格局为架构,以茶空间、茶花、茶食、茶书、茶器等十项,将整个茶事拼接、连贯、融合,装入宋式茶风的“锦袋”。
她说:“继唐人煮茶、宋人点茶、明人煎茶,当代中国正面临史上第四波茶文化高潮”。或者说,她正在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茶文化产业链。
她会像邓丽君琼瑶那样给大陆带来影响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茶文化产业工程,既需要前瞻的谋划,更需要资本的注入。李曙韵的潜在能量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但对她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她的人脉资源极为丰富,艺术界、文化界、宗教界、建筑界、设计界……行行业业的顶尖人才,她都结交了不少。十几年的茶事教学历程,如今李曙韵已是桃李满天下。
于我的记忆中,近几十年来,先是邓丽君以她甜美的歌声征服了大陆的听众,后来又是琼瑶以她的文学、影视作品风靡全国,她们都是以作品从台湾款款走来,对大陆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女人。李曙韵当属第三位,她带来的茶文化是极其高雅与独具魅力的,但也是最接地气的。只是,她能否像邓丽君、琼瑶那样再次给大陆人带来文化生活的影响,静待她今后的修行与造化。
夜已深沉,老茶客的粉丝们依旧兴会淋漓,我完成采访提前告辞,迈出门坎时回头一看,李曙韵被粉丝们簇拥着,提问、签书、合影……我已听不清他们在问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器物的传世,比什么都重要……(伍策 作者:沈平)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