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若一味技巧一味临摹,篆刻难有宽博气象

2014-08-11 08:51:55 未知

西泠印社社员郭莽园:

  ■郭莽园 (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

  见了新朋递上卡片,有人看了上面光秃秃的,只有一个“西泠印社社员”几个字,眼里会有几分讶异。“别人卡片上的名分密密麻麻,你却只写一个,也太清高了吧?”不是清高,不敢清高,鄙人只认这百年老号。

  很幸运能在绘画、写字、刻印、诗文诸领域自由穿梭,现在才发现篆刻原来是最难的。在我眼里,它比绘画更唯美,比书法更抽象,比诗文更浪漫。

  早在16岁就接触篆刻这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当时在汕头潮阳读中学,有幸认识了一位高人陈半醒先生,半醒先生诗、书、印俱佳。在我拜师前,只知道他是一位民间的刻字先生。当我将自己以为还不错的书法和印章交给老师审评时,满以为会得到表扬和赞赏,谁知这位先生毫不客气地要我把这些拿来的东西撕掉,要我从零开始,从正确握笔、操刀开始。

  半醒先生为艺特别严谨严苛。他首先交给我一本《说文解字》,让我从古文字学入手,要求我遍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他告诉我,搞篆刻必须有古文字的根底,若只是技巧娴熟、一味临摹,则难有宽博气象,艺途难以走远。中国印史源远流长,他让我直追源头,从秦汉印学起。

  那个时候连找一本像样的印谱都很难,多是零零碎碎,不像现在资讯发达、图书丰富。半醒先生白天给人刻木头章,晚上就让我在石头上练习。先生教得投入,我自不敢有丝毫怠慢。但要说有什么理想或者规划,也谈不上。只是爱玩刀石,只是因为兴趣。

  这样的兴趣一不小心延续了50多年。岁月满了风雨,石上的镌刀倒没有染上锈迹。内心有些许庆幸。嗬!这把刀,果然不老。

  篆刻,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艺术品种,在当下的反响可以说很热。你看哪个单位、哪个公司、哪个部门不在用章?哪位书法家、哪位画家、哪位藏书家不在用印?大家都在用嘛,根本离不开这个方寸大小的小东西。但也可以说篆刻在我们当下遇冷——毫不客气地讲,落寞得很。

  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印人起来了,但窃以为,数量仍不够多。革命导师教导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将这句话套在印坛,只能说目前正处于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足够的量,哪有实质性的变呢?

  大学有篆刻课程,社会上也有类似的培训班,大家磨刀霍霍,甚是好景象。但我想,年轻人若想有光明未来,除了充分的专业训练之外,还要注重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比如古文字学、诗学、文学。所谓篆刻,无非是“篆书印化”。一位篆刻家如果不好好研究篆书,篆书的功底不够,仅仅是照印谱临摹,是走不远的。

  之所以说篆刻落寞,还因为时下书画家们懂篆刻的并不多。且不说从篆刻中吸取艺术灵感与线条之美的书家与画家不多,就连盖印似乎也不太讲究了。有些人获奖无数,润格也高得吓人,但就是舍不得花钱买一盒好的印泥,舍不得请一位一流的篆刻家刻一枚章。再去看画面,好好的一幅画竟被乱七八糟的印章破坏了,可惜得很。

  篆刻名人堂

  吴昌硕(1844-1927)

  浙江安吉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