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超群雕刻作品“钟馗嫁妹” 秉承传统文化形象
2014-08-13 15:27:03 未知
钟馗嫁妹
钟馗在正史上并无其人,然而千百年来,在戏曲、小说、雕刻艺术广为流传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神祗,并且在岁月的变换中,也由岁末的辟邪招福之神,转变为驱魔招祥的人物。长期以来,中国人相信钟馗能制煞驱邪。有关钟馗故事的记载,以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为最早。沈括《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记载了当时所见的钟馗图像: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幸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握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以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陛下忧劳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蹈,上千万岁寿。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祗应梦,厥疾全廖,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徧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今知委’。”自《钟道捉鬼》后,还衍生出《钟馗斩妖》、《钟馗出行》、《钟馗嫁妹》等其它多种“钟馗系列图画”也一概作驱邪禳解用场。其中“嫁妹”一图,实以“嫁魅”为本意,曲折地透视出良善百姓既怕鬼又不敢得罪,只好用“礼送出门”方式相敷衍的窘迫心态,颇可玩味,惟大抵不脱“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窠臼。但小鬼们张旗打伞、抬桥鼓吹的场面,则使“鬼画”增添出喜庆气氛。
林超群大师的这件作品《钟馗嫁妹》,正是秉承传统文化形象,借鉴古代画作上的钟馗嫁妹的造型,并融合进大师的想象力进行了再创作,将“钟馗嫁妹”的典故跃然石上。在世俗化的过程中,钟馗捉鬼驱魔的神力逐渐被人间的英雄气所代替。使他由鬼见愁的神变成了与人间豪杰相类的人物形象,而具有了阳刚、正直、威武甚至温柔的性格。因为钟馗具有捉鬼的能力和职权而被引申为能捉人间恶人,成为惩恶扬善的侠士与公正严明的好官的指代。林超群大师不拘泥于传统题材,“不守绳墨”、乐于创新,将作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将传说中的钟馗赋予了宽厚、豁达、富有生趣的人性特点,将“钟馗嫁魅”引向表现日常生活化行为的“钟馗嫁妹”,只见作品中一妙龄女子与钟馗比肩而立,身后小鬼持剑随护,这一转变令画面更具生动性与个性化,将传统捉鬼降妖的钟馗凡人化,但无疑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