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民国盖碗传承人--英海珍

2014-08-21 12:12:26 小一、邵玲玉

  鲁迅曾在《喝茶》一文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好茶配好器,是为此也。

  

  英海珍作品

  中国茶宴第一人刘秋萍先生持着和鲁迅同样的盖碗品茗观点,但她却更为执着,对于茶叶和茶器她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茶器当体茶道,唯有道器合一,方能体现出茶的韵味,感悟茶中自然之道。品茗讲究的是“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四者缺一不可。

  民国盖碗茶具,一式三件,上有盖,中置碗,下托船,因此盖碗又被称为“三才碗”,“三才”对应“天、地、人”,茶盖谓之“天”,茶船谓之“地”,中间的茶碗谓之“人”。宇宙天地之间,便纳于一副小小的盖碗之中,香茗与好器结合,是为“天时地利人和”之寓意,包含了先古之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智慧。

  品茗之时,刘秋萍先生发现,好茶总是难以配上自己满意的盖碗,在市场遍寻满意之作不得后,她决定,自己找人制作盖碗。从此,她开始了自己的民国盖碗找寻之旅。在此五六年间,找了八位大师,都未能制作出令其满意的民国盖碗。

  一次偶然,她遇到了英海珍,或许是女性之间独特的心意相通,两人一见如故。在听完刘秋萍先生对民国盖碗的设计后,英海珍对此兴趣十足,决定在新盖碗的研发中对传统工艺文化致敬,同时在继承中创新。

  其他大师面临的问题,英海珍同样遇到了。由于古制瓷技法的难度高,英海珍在器型的制作方面伤透了脑筋。历时一年多,坚持不懈,不计成本,精雕细琢。这套纯手工的民国盖碗终于出了一大一小两种样品。

  英海珍作品

  英海珍研发出的新盖碗,在民国时期的器型上有所继承和创新,下置荷形如意扣托盘,端庄大方。托盘底部较一般盏托略深,碗身放入即便倾斜也不易脱离,重心稳固,既免了烫手之苦又赏心悦目,于细微之处彰显细腻。如意盖圆若满月,圈足之处打磨细致,碗沿飘逸俊朗,宽边滑润。品茶之时,唇微启,茶盖微倾,叶不入口,茶香先沁鼻入心,茶汤缓缓而出,品茗雅趣盎然而生。

  她制作的新盖碗白釉青花相配,碗身蓝白相映,白釉之处宛若璞玉,晶亮透彻。茶碗饰之以英海珍设计的青花婴戏图,画面活泼中透着喜庆,布局丰满,俨然一幅欢天喜地图。青花釉彩晶莹明快,色彩浓淡相转,赏心悦目。碗身曲线自然匀称,施釉匀净饱满,握之仿若绸滑之感,阳光下玲珑剔透,透光见影,令人爱不释手。

  刘秋萍先生看到了盖碗后,评价它“新盖碗精气神了得 、盖浑圆饱满、座四平八稳、碗器形圆融。此碗突出了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鼎沸之水拿之不烫手是全国罕见少有。”

  英海珍说,如若不是刘秋萍先生的执着感染了她,过程中可能已经放弃了很多次。两个女人的坚持,也正是这套新盖碗的精华与魂灵所在,过程中的高潮低谷一如碗身曲线,痛并快乐者,一路向上飘远而去。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然偶然得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周作人在《喝茶》中如是写道。

  英海珍作品

  茶,是品者与自然的对话。采一抔冬日梅枝之雪,柴火滚之,冲一泡好茶,茶汤梅香幽幽,茶香氤氲盈室,邀上知己好友,品茗赏器,吟诗观梅,享受自然精华的细细流淌,任凭花叶清香在舌尖到指尖回荡。茶汤悠悠中褪去琐细生活的喧嚣与浮躁,去感知这新盖碗中天地的博大与深远。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