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现代代表性油画家之徐悲鸿
2014-08-22 09:28:24 未知
【编者按】7月26日下午,河北省画院研究员张广军做客北京文化艺术大讲堂(原皇城文化艺术大讲堂),为广大观众讲解西方美术的创作与欣赏。本次讲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个大师,即被称为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二是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主要是莫奈、梵高和修拉;最后一部分讲到中国近现代代表性的几位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和吴冠中。
中国油画代表画家之徐悲鸿
中国油画也是非常长的一段历史,我只讲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算是代表性的流派或者说代表性的艺术风格,这两个流派一个是以中央美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风,还有一个是以中国美院为代表的表现写意的画风。我感觉这应该中国主流艺术或者说官方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当然现在中国艺术是一个立交桥式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艺术都在中国来交汇,但是中国艺术有这样的现象,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都离不开学院的背景。这些艺术家不是美术学院的老师,就是曾经美术学院的学生,或者在美术学院进修过,凡是活跃于近当代的艺术家,无论是搞当代艺术还是搞传统艺术的,都离不开学院的背景,所以我这次讲中国油画的时候就以学院艺术来作为我这次对中国油画简单的一个阐述。
在中央美院我选择了三个人物,一个是徐悲鸿,可以说是中央美院的第一任院长;然后有靳尚谊先生,靳尚谊先生曾经是中央美院的院长,还是中国美协的主席;还有靳先生的学生杨飞云,杨飞云也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学生,现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的院长,也是中国油画艺委会的主任,可以说代表了官方主流艺术。在中国美院我选了三个人,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林风眠、赵无极,还有吴冠中。
达仰 ·布佛莱
讲学院艺术咱们得往根上刨。刨哪儿呢?就要刨到徐悲鸿的老师,其实这个学院最早发端是在意大利,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后来真正把它发扬光大的是在法国,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时候在法国发扬光大,产生了一大批学院主义的代表画家,像杜尚、达利特、布格罗等很多人,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是达仰·布佛莱。
达仰 ·布佛莱作品
达仰·布弗莱当时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是当时巴黎美术家协会的会长,在当时是最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主流画家,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美协主席这个角色。徐悲鸿到法国留学,那个时候中国有一批留学生,但是真正能接触到法国主流艺术的很少很少,林风眠他都接触不到,包括现在的艺术家去国外也都接触不到法国的艺术,进入不了人家的视野,徐悲鸿是一个例外。
徐悲鸿在1920年的时候,那时正是达仰在法国学院派艺术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徐悲鸿在参加一次活动当中偶然就结识了他,徐悲鸿后来就拿着作品经常去找达仰请教,达仰这个人虽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对徐悲鸿的确是另眼看待,对徐悲鸿做了很多的教诲,而且徐悲鸿也从达仰那儿学习了很多。
这正是徐悲鸿思想形成的过程,所以说徐悲鸿在回国以后他一直实行的其实就是达仰的教诲。曾经他说过,在这个世上除了他父亲以外对他教导最多的就是达仰,而且达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对他进行过帮助。达仰对他说经历磨难就会把他塑造成大艺术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出自己时代的艺术。这对徐悲鸿的触动非常大,徐悲鸿在整个在法国留学,他将近七年的时间下了大的工夫画素描和油画,可以说这也成就了他最后回国以后的地位,就是他在法国的这七年。
奥赛美术馆保存了他的导师很多精品,画的肖像,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学院派的表现手法,表现乡村、宗教,包括徐悲鸿他的艺术观点也是,他总提到惟妙惟肖,就是从他老师的作品中得来的。
《愚公移山》1939-1940
徐悲鸿他回国以后,他就一直坚持这种学院派的画风。这是他画的《愚公移山》,当时他画愚公移山也是有寓意的,他当时是抗战时期,他希望国人能够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把日本侵略者打走,所以他就画了《愚公移山》。他画这幅作品的时候在印度,他受泰戈尔的邀请在印度呆了两年,这个《愚公移山》一共画了三幅,有两幅油画,一幅国画。这是其中一幅,另外两幅国画和油画都在徐悲鸿纪念馆。这个本来还有一幅《愚公移山》是小幅的,那幅在新加坡,前几天被国内的藏家买走了,成交的价格是3300万。
我们看到这幅作品也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画的人物,虽然画的《愚公移山》,但是画的不像中国人,他画的是印度人,这是一个印度的厨师,非常豪爽,他感觉很像中国古人的那种感觉,他就给他画在一个非常主要的位置,包括里边很多模特都是以印度画的写生来完成的。
《箫声》(1926)
《萧声》,这是1926年这是徐悲鸿在法国创作的,这是以蒋碧微为模特画的,这是一张素描也算是手稿,创作稿,这是他根据素描画的一幅油画,其实他在这里边也在追求中国的意境,还不完全是写实主义。有的人片面地评价徐悲鸿,说徐悲鸿搞写实主义,使中国倒退了五百年,认为中国从宋代就不再画写实了,到徐悲鸿又画回来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徐悲鸿对中国艺术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
这幅《萧声》是甲子年,1926年,徐悲鸿刚从比利时回到法国,他去考察,然后创作了这幅作品,他画的镜子里边的蒋碧微。如果用我个人来评价徐悲鸿的话,我认为徐悲鸿的艺术成就是素描的意义,他的素描画得非常好,绝对是大师级的水平。我个人评价,这个不是美术史评价,我认为他素描第一、国画第二、油画第三,他的油画不如他的国画表现艺术感染力,这个不代表官方的观点。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