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手工艺者赴浙学艺竹编 自学中国诗词谢师达意
2014-08-26 16:15:54 未知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非洲处处长松雁群参观非洲手工艺者的竹编作品。 李晨韵 摄
中新网杭州6月20日电(见习记者 张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日,来自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的7名手工艺者,结束了在浙江省文化馆中为期一个半月的竹编技艺课程。在结业典礼上,他们向浙江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求教中国诗词,用并不熟练的中文向他们的中国竹编师父,浙江杭州工艺美术师杨振利表达谢意。
这句选自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名句以桃李喻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回国后,我也想成为像我的老师那样的老师,在津巴布韦教中国竹编。”Kudzanai有些害羞地告诉记者。
作为首届“中非文化产业圆桌会议”后续行动,中国文化部邀请了7名来自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的手工艺者赴浙江进行竹编培训。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在浙江文化馆的一楼大厅里,展出了他们劳作的成果。
Kudzanai编成的竹帽挂在墙面上,斗笠样式的竹帽涂了大红色的边沿;Sinta做的竹篮成了花盆,在灯光下盛满鲜花的竹篮煞是好看;Luyando擎着红色的绸伞笑着告诉记者,从选色到剪裁、剪糊边圈都是她亲手完成;Abebaw不甘示弱,他设计的装置展示了竹球的编制过程,正展示在大厅正中间……
“回国后,我会很想念我的老师,他是一个好老师。”Kudzanai说起竹编师父杨振利就笑颜盈盈,“他看起来一直都很开心,很有活力,很耐心地教我。”一旁的Sinta补充说,“他年纪这么大,但是好有精神!”
一个月前,当记者在竹编教室中采访Kudzanai一行人时,杨振利在隔壁房间劈竹丝,碗口粗的竹子在杨振利手中,三两下就成了一根根轻薄的竹片。
杨振利称赞一行人,领悟力强,“很聪明”。Kudzanai他们听不懂中文,杨振利就竖起大拇指。有着数十年竹编工龄的杨振利不会说英语,翻译不在的时候,靠着手势与手把手教授,老杭州人与非洲友人之间的沟通也畅通无阻。
接受记者采访时,Sinta说,在中国学习竹编的这些天,他们不仅学习了竹编,还走访了杭州很多景点,“我改变了很多想法,中国人非常勤奋,聪明。我还希望能再来中国,也欢迎你们来津巴布韦看我们国家的竹编。”(完)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