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黄玉霸气王者之色 元代趴蝮珍玩历久弥珍
2014-08-28 08:40:44 杨海燕
玉之美者,乃出和田,和田灵玉,其色斑斓。古人尚色,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玉依色而别,“人有五德,玉分五色”,亦遵循这个标准。和田玉四大主色涵盖了青、白、黄、墨,五色玉中常见的是青色、白色,赤、黄较少而贵,黄玉,尤以新疆和田黄玉为贵,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每个和田玉爱好者莫不期待一块羊脂白,然而,羊脂白并非和田玉的顶级色种,俗话说“一件黄玉抵十件白玉”,极品黄玉的价值远远超过羊脂白玉。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称:“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黄为中色,且不易得”,和田黄玉质地细腻、滋润,色黄正而骄,润如脂者尤其稀有罕见,是玉中的珍品。
元代趴蝮挂件 长5cm (图片由商家提供)
这件元代趴蝮挂件所取材质即为珍稀的和田黄玉籽料,其质地致密细润,色泽柔和饱满,包浆厚重。所刻画的素材为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趴蝮,它的形象为龙头龟身,平生喜水,常伴水而居,是龙王最喜之子。其特点是嘴大,肚子能盛非常多的水,故又称吸水兽,其造型多用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寓意四方平安,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个灵异之物的身影。这件趴蝮挂件长3.5cm;宽2.8cm,高2cm,雕工精巧,小巧别致中见灵物憨态可掬,微微翘起的头部更是别有韵味,特别是头部经提油处理染成黑褐色,与身体的黄色形成俏色对比,趣味盎然。所谓提油,是古代仿制做出玉皮颜色的一种独特的工艺,是古玉的染色装饰方法之一,虽为人工处理,却是巧夺天工之笔,特殊材料提炼的汁液渗入玉器纹理之中,形成古旧之色,制造出浓厚的仿古意味。这一手法在金元时期比较盛行,雕刻大师常常刻意将提油这一工艺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一种古朴、深沉的色泽和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价值。
元代趴蝮挂件 长5cm (图片由商家提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素来是尊贵之色、帝王之色,似乎与生俱来的皇族血统,赋予黄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意味深长的文化内涵,以此雕琢而成龙子形象,其珍自现。
(责任编辑:刘家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