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音乐作家”田艺苗:听古典音乐穿什么不要紧

2014-08-31 17:49:13 未知

  有人称田艺苗为“乐评人”,也有人喊她“纯靠谱文艺女青年”,她却给自己想了个名称:音乐作家。身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的她,开设了多个音乐专栏,《时间与静默的歌》《温柔的战曲》《靠谱》《古典音乐的巨匠》……古典音乐乐评的读者也越来越多,乐评集出了一本又一本。有人说,听古典音乐的人不算多,但田艺苗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的讲座却场场爆满。

  音乐作家

  写轻松文字传达音乐感受

  尽管放暑假了,田艺苗仍然很忙。“每天早上醒来时想,到处讲讲课还不算是我的人生巅峰吧,还是要早点爬起来,作曲、排练、录音、阅读、写作。”眼前的田艺苗短发、黑衣,给人的感觉就像她写的乐评那样清爽、直率。田艺苗的专业是作曲技术理论,每天的工作是把音乐的和声、节奏、复调、配器等分析得透彻明白。

  今年,田艺苗的工作重点是录一张自己作品的唱片。“腾不出时间,现在只录了四分之一。我喜欢写作,不管写文字还是作曲,特别享受写东西的过程。有时候,一整天坐在书桌前专心想一个曲子,人特别安静,就像沉入了另一重时空,我想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必需,一种生活方式,抵抗日常的嘈杂,也与每周各地讲课的奔波构成一种平衡。”田艺苗估计,下半年应该能把唱片弄完,“曲子差不多写好了,剩下的是修改和排练。”她说她的音乐有自己的风格,算是自然简约主义,以后她会专门撰文解释这种风格。

  说到写作,田艺苗说原来大家都叫她乐评人,但她不习惯这个称谓,她觉得自己人在圈中,难以做到独立乐评。“所谓乐评,去判断音乐品味的高低,其实并不是去对音乐家指手画脚,我觉得乐评人的任务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听众。为什么古典音乐不能离人们近一些,离生活近一些?”她开始尝试面向文艺青年写一些轻松的文字,2002年至今,田艺苗在媒体开设了多个音乐专栏,用轻松的态度来写,不可避免会提到音乐家们的生活和八卦,“我不觉得这会干扰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其实从生活中的点滴可以全面了解音乐家们的行动方式和想法。”田艺苗说,“如果只讲音乐,就有点狭窄。我觉得,大家觉得古典音乐不可理解,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来自遥远的国度,遥远的年代。也许更好的方式是让大家走入古代欧洲的生活,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观念、风土人情和文艺思潮。不同的时代,产生了风格各异的音乐。如果人们知道,巴赫生活的年代德国正经历30年的艰苦战争,顿时就会听见他音乐中的温暖,听见他音乐中的深沉的抚慰”。

  音乐世家

  童年在练琴和阅读中度过

  生于音乐世家的田艺苗说,她从小就知道自己要走音乐这条路。田艺苗的父亲是搞作曲技术理论的,母亲是越剧演员,后来在图书馆工作。在她的记忆中,童年是在练琴和阅读中度过的。她从小随奶奶生活,非常爱唱歌。“爸爸曾送我一架手风琴,那时在幼儿园,我常常拉手风琴和大家一起唱歌。”她唱歌不用教,3岁时跟姑姑一起去看越剧《红楼梦》,回家后,她就会哼唱了。10岁那年,田艺苗回到了父母身边,开始了琴童的生活。

  “记得有一年的暑假,爸爸带我来上海音乐学院,想跟上音的老师学钢琴。老师说,如果不能长期留在上海,是学不好的。”那次田艺苗没学成,和爸爸在上音门口合了影就回家了。“我小时候觉得,到此一游都让我长了不少音乐细胞呢。”田艺苗开玩笑说。后来在杭州的钢琴比赛上,她结识了当时杭州师范大学的钢琴教授毛节芳,跟随她学琴。高考时,田艺苗选择了杭师大的音乐教育专业,师从著名理论家徐孟东,毕业后,她幸运地成为杭师大与上音共同培养的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在一篇分析当代交响乐的论文入选香港华人作曲家音乐节之后,上音的前院长杨立青建议她来上音考博士。那年她考了前三名,但作为年龄最小的博士考生,学校建议她将入学资格先让给少数民族的音乐家,第二年,她以总分第一名考入上音攻读高级复调博士。

  “那个六年非常专心,读总谱和音乐理论著作,也写了不少论文。那时候读遍了能找到的音乐理论著作,听遍了能淘到的打口唱片,很想知道现当代音乐的前沿信息,想知道活着的贝多芬都在做什么?在准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把20世纪音乐来了一个地毯式的搜索,后来将笔记整理出来,写了一本关于现当代音乐的书,《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当代作曲家的孤独吟唱》。”

  “但我其实一直有疑虑,理论是否能解释音乐。我很担心自己理论学得太多,失去了对音乐最初始的感受,我总是在想,音乐最动人的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候打动你的。我特别喜欢的一些现当代音乐家,像坎切利、阿沃·帕特、古拜杜丽娜,从理论上分析,其实并不能说明他们的音乐给予你的触动,理论有时候是无力的。聆听和感受,更需要经验。我想能够阐释这种无言之美的,也许是诗歌,诗歌与音乐,互相模仿,互相映照”。

  毕业后,田艺苗想先不搞理论,她想多听听音乐。听到喜欢的,就写几句,后来给一些音乐杂志和文艺杂志拿去作唱片推荐。“这通常是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工作。我觉得,站在一个爱乐者的立场,你心里的音乐才会纯粹鲜活;我也知道,文字无法成为音乐的介质,我只能写下零星感受,送给那些在黄昏和深夜里与我一起聆听的人。”所谓听者有心。

  音乐讲座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010年,田艺苗出版了乐评结集《温柔的战曲》。去签售时,有读者建议:“光有文字,没有音乐,我们怎么领略音乐的妙处呢?不如边播音乐边开讲座吧。”田艺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开了个讲座,还给讲座起了个很文艺的标题,“穿T-Shirt听古典音乐”。“记得读书时,我白天赶功课,晚上赶去听一年一度的‘上海之春’。下课了来不及换衣服,常常一身破烂T恤,在演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冲进巴洛克式音乐厅。”田艺苗在文章中写道,“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古典音乐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它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需附庸风雅。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

  田艺苗自己也不曾预料到,讲座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她不停受邀,足迹已遍布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南京、深圳、广州等地,今年初,田艺苗的讲座走进上海大剧院的艺术课堂,两三百人的票很快就卖完了,艺术总监决定再开个中剧场,没想到在两三天之内,又卖完了十几场票。她的讲座别出心裁,有时候她把巴赫和爵士乐搭一起听。在她看来,无论爵士乐还是巴赫的音乐,都有一种游戏精神,好的音乐是玩出来的。“我没把这个活动当成一个很正式的讲座。我只是觉得自己和他们一起在听音乐,把感动我的音乐介绍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音乐需要分享。”

  “我也没想到会那么受欢迎,这说明在眼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年代,人们有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需求。当然这也说明我们平时音乐演出的票价太贵了,普通人享受不起。我其实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古典音乐的普及推广者,我觉得自己是偶然被社会选择的。但我觉得,推广古典音乐是每个音乐人的责任。”

  采访手记

  生活需要一种平衡

  生活中的田艺苗,说话很直爽,有点男孩气。她欣赏金星、王菲的大气,也喜欢上海女子的小精致。她并不崇尚“优雅地老去”这句话,相反,她越来越珍惜生命里遭遇的不安、挣扎,“我觉得在上海,我们过得太舒适了一点,如果人生有起伏,也许会被激起更强悍的生命力。”田艺苗平时不大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也不与人计较,凡事尽力但不计较结果,总觉得该得的迟早会有,她常说:“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保持一种平衡。你的生活状态和你追求的事业达到一种平衡,你才会觉得满足,哪边过头了,都会不舒服。这大概是我这两年修习古典音乐的心得,因为古典音乐的美,来自均衡、秩序与通透。”

  和田艺苗聊起生活,她直言自己没什么人生经验,人生按部就班。她说,自己的经验可能是肤浅的、细碎的、现实的。她大部分的人生经验来自阅读。也许因此,就更觉得写作于她是必须的,她在写作中思考,在写作中感知时代与她生活的城市。她说,生活在城市里,在玻璃大厦、错综的地铁线、汹涌人潮中,人有时反而是孤独的。她常常在玻璃电梯里看到自己的倒影,听空调的声音像耳鸣一样持续,在这里,享受城市的精美之外,也享受着孤独,一点一点认识自己,认识内心。也许因此,写作或作曲,变成了她的一个需要,这也算是一种平衡吧。(王瑜明)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