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河道总督衙门的旧日辉煌

2014-09-01 14:50:24 汪泷

埋藏地下百余年,曾是管理京杭大运河最高行政机构

老照片中的河道总督衙门。(资料图)

老照片中的河道总督衙门。(资料图)

  如果不是今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如果不是“文物景点一条街”正着手重塑老济宁城的运河文化,或许在济宁人之间口口相传的运河衙门,便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了。老照片中的河道总督衙门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埋藏在位于古槐路的运河实验中学地下,等待辉煌重现的一天。

  埋藏老城地下,考古人员曾进行探查

  济宁人口中的运河衙门,其实是指古代管理、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河道总督衙门。虽然因为历史久远加之饱经战乱,现在已难觅踪影,但早在2010年济宁市全面启动大运河申遗保护工作时,就曾对其原址进行过局部发掘。

  2010年夏,济宁市文物局根据史料记载,在原济宁一中古槐校区(现运河实验中学)宿舍区进行局部勘探性发掘。“我们按照《济宁县志》上所标示的位置,在宿舍区南面挖开了一条长约100米的探沟。”时任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的李德渠回忆说,挖掘到距地面80厘米时,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巨大的青石砖整齐堆砌在一起,判断为河道总督衙门的建筑基础和砖铺地面。“当时我们非常兴奋,又继续发掘了8条深沟,面积总计350平米。”

  李德渠拿出一份道光年间的《济宁直隶州志》,上面有总督衙门的平面图。他告诉记者,当时工作人员们就是根据这份平面图判断,发掘出的建筑基础分别为西路建筑基础、中路的西围墙、大门西侧的八字墙基础、东路建筑的基础等。“这无疑是进一步确定了济宁运河总督衙门的位置,将为今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更多资料。”

  元代就落户济宁,明代时最为兴盛

  关于河道总督衙门,济宁人聊起的大多是清代时的典故。其实作为管理、治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这座衙门早在元代就已经在济宁落户。当时济宁还是一座土城,该机构名为都水监,整体建筑早就不复存在,所以现如今已完全无法考证位置。

  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的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说,河道总督衙门到明代时规模最盛,建筑分为左、中、右三路,门、亭、楼、房等各类建筑100余间,前衙后宅,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米。到了清代,河道衙门变为三个,分别为天津的北河河道总督衙门、位于济宁的东河河道总督衙门以及位于淮安的南河河道总督衙门。“作为疏通、管理、保卫运河的机构,三个河道衙门先后被裁撤,济宁的东河衙门保留时间最长,一直到光绪28年(1902年)才裁撤。”杨义堂说。

  河道总督衙门历经600余年,先后有188任总督到任,其中既有禁烟名臣林则徐,也有顺治年间病死在任上、被济宁百姓尊为河神的治河名臣朱之锡。如今大运河申遗成功,很多历史、文化专家都认为没有运河衙门的济宁,在运河文化方面缺少了极为重要的一环。为此,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丁海燕提出“让静态文物会说话”,通过对大运河的保护,结合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汶上南旺枢纽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研究建设运河文化长廊,进一步加大运河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力度,重现大运河过去在济宁所呈现的辉煌。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