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民俗博物馆中品味生活变迁

2014-09-15 09:08:23 苏万明

  剃头挑子、竹编饭篓子、老式“公平秤”……这些乡土人家过去常用的生活器具被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山东省莱西市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馆里,充满浓浓市井味儿,流连其间,让人不禁感慨生活变迁。

  这家村民开办的博物馆坐落在莱西市水集二村文化广场中。几亩见方的院子,一个老式变压器矗在当中,几辆老式卡车和轿车等“古董”散落广场上,周围是几间低矮民房,门楼几间民房,被水集二村党委书记姜殿平建成了“博物馆”。在附近居住的展浩民等老村民说,里头收藏着不少“宝贝”。

  踏进右门楼民房,门边靠墙立着十八般兵器。“这是从一些靠卖艺和唱庄户戏为生的人家里收来的。”姜殿平说。

  屋子条件很简陋。架子一个接一个排在一起,每个架子分成好几层,每层密密匝匝摆满了各式物件。房间窄小,人们只能排成一行在展品间穿行。

  打开一个木头盒子,里面是一层厚实的棉布,棉布中间已经被压出模子来,一把茶壶密实地“嵌”在布模子中。“这是老胶东人外出干活时带的,是名副其实的暖瓶呢。”姜殿平的话让村民们笑起来。

  称重时如何保证秤杆真正持平,从而实现公平买卖?胶东地区一种老式的“公平秤”设计很精细:秤头和托盘各连着一个针尖,上下相对,其中托盘针尖是活动的,随重力保持垂直。称重时,只有两个针尖恰好相对,才算“公平”。

  摆在面前的还有老理发匠走街串户的剃头挑子,一头炭盆一头墩子,让人了解了为何“剃头挑子一头热”;大大小小的竹编饭篓子,让人联想到老一辈农民早出晚归、劳作艰辛;马灯罩、茶壶身上细密的金属补线,由人推着在酒楼里卖散装酒的小车,让人感叹从前生活的朴素艰苦;算命先生的“报君知”,仍能让人感受到以前人们面对灾祸难测的无奈及对平安幸福的渴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博物馆”存有大小物件8.6万余件,主要是从胶东和周边地区“淘”来的。“我还要继续去收集。”姜殿平说。

  时代在进步,风俗在改变,一些生活方式渐行渐远。展浩民等老人说,现在农民干活主要靠机械,不像以前那么累了,犁耙耧耢、饭篓慢慢挂到了墙上成了“展览品”;算命先生也“失业”了,人们祛病消灾、谋求发展,由求神问卜转向科学知识和能力修养。“‘剃头’也很少去路边摊了,尤其是年轻人,进理发店赶时髦,头发上还要‘弄花样’呢。”展浩民说。

  “看这个茶壶,都摔成好几瓣了,用金属线补起来后,一点不渗水。不过现在产品丰富了,这些手艺慢慢失传了。”一位老人边欣赏边说。木刻版画等民俗,经由后人传承发扬,成了文化遗产,更多的则在人们脑海中逐渐变得模糊和陌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