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美术文献展的缘起
2014-09-15 11:40:23 陈博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观察之一】何以在官办的美术馆?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开幕式现场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开幕式现场
上面几幅配图是2014年9月13日晚8点,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不久后,两家机构共同主办的“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盛大开幕式现场。早在十年前,也是《美术文献》的创刊十周年之际,它的负责人刘明就萌生了策划一个展览,用以总结、回顾《美术文献》所记录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十年变化。于是,“首届美术文献展”在2003年成立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基础上,在无固定场地、缺乏经费的背景下举办并成为当年艺术界的重要事件之一。2007年,同处一地,且同样将目光投向能代表当下文化状态的当代艺术的湖北美术馆建成开馆,共同的视点让双方积极靠拢,并促成了“第二届美术文献展”的举办。七年后的2014年,随着“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筹办,以及确定按国际三年展运行模式引入策展人机制、每三年举办一次后,标志着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决定携手打造“美术文献展”的品牌,而这一联合又是两家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协商约定最终促成的。那么,《美术文献》是如何从一部学术刊物走上成立“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承担起展览收藏、学术研究以及公共教育的?它是如何与湖北美术馆相遭遇并进行“官民”合作的?透过“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双方又将对“美术文献展”的品牌规划怎样的未来?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展出地之一湖北美术馆
文献展里的文献
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开幕的那天,当人们走在湖北美术馆里时,很容易与那些大名如雷贯耳的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擦肩而过,这些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因为事先被安排好了行程而快速浏览着展品,但在一楼的二号展厅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稍作了停留,努力辨识着展厅墙面上的展示品,辨识着展厅中央巨大“装置”里的每一处细节……
这个展厅便是“残缺的文献”单元,他们所辨识的正是《美术文献》二十年来每一期的杂志和被部分复原了的老《美术文献》编辑部的环境。一些有心的观众可能还会发现,这里充满着这些辨识者的青春和记忆——这个展厅是正值《美术文献》杂志二十周年之际,主办方展出的杂志二十多年来积累的文献资料与作品,以作为美术文献展的背景和线索来呈现,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美术文献展”的创立与《美术文献》杂志密不可分。
《美术文献》二十周年刊物展示
批评家鲁虹就是这些驻足者中的一位,他也是《美术文献》的创始人之一。据鲁虹介绍,1987年《美术思潮》停刊以后,自己被调入《艺术与时代》编辑部工作,后因办刊思路的分歧,便萌生了调离的想法,于是,“我便冒昧地去找了时任湖北美术社总编的贺飞白……他告诉我,现在社里的进人指标很紧张,先不要急于谈调动的事,可先给社里编些好书,待以后有了指标,调动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你编过刊物,有一定的经验,可先策划一本美术刊物。”
贺飞白的想法很合鲁虹的心意,经过数日的构思后,鲁虹找到了时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部的负责人刘明,也是现任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总监,两人一拍即合,共同认为“为了与已经停刊的《美术思潮》起到联接的作用,我们必须办一本介绍中国前卫艺术的刊物;其次,这本刊物应该突破现有刊物往往发一篇短文与几张图片的传统模式。”很快,刊物的筹办出来并最初定为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与湖北美术家协会合办。
《美术文献》老编辑室
刊物以后的发展,我们已经共同见证,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筹办则与办刊十年的积累以及出版体制的改革有关,刘明说:“我们做收藏很早,从杂志创办就开始有收藏的计划,甚至创刊几年后,我们主动去购买与我们杂志有交集的艺术家的作品。那时候,我们就想找一个空间让这些藏品发挥一点作用,挂起来展示一下,是一个很朴实、很简单的想法……”
“其实我一直想做一个艺术家,当杂志做了十年后我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换一个岗位呢?另外,这十年来也与很多批评家、艺术家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包括殷双喜、皮道坚、刘野、雷子人,等等,大家都是朋友,我们看到这些人也都在成长,他们的作品越画越好,展览越办越多,我就想到这个杂志做了十年总得有一个总结,有一个交代,是不是做一个展览回顾一下”,刘明回忆说:“当时成立了艺术中心,也是出版改革期,我们要面向市场,招商引资,我就把这个想法提出来。正好当时参加会议的人都是本地艺术机构、美术院校的负责人,他们看到很多批评家、艺术家正陆续离开了武汉,就觉得武汉是不是太沉寂了,就达成了共识,决定做一个大型的展览”,这个展览就是2004年的首届美术文献展,它采用学术主持人提名的方式,对杂志十年来推介的艺术家进行提名,展出了其中112位艺术家的作品。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