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建美术馆不是开饭馆
2014-09-15 15:11:57 梁毅
本周,笔者参加的几个书画展都在北京东部郊区的民营美术馆,其中不乏开馆展。开馆展,美其名曰就和饭店甫一开张需要博个好头彩,聚拢一下人气一样,通常受邀参展的书画家多是名气大的,身价亦不菲。作为馆主来讲,开馆展不光是展示人脉资源的大好时机,也是亮出资本肌肉的绝佳时段。每逢参加这种地域较为偏远、周边尚未成气候的展馆活动,感觉就像来到一处周边生活设施尚未配套的新楼盘一样,不免为之前景多几分担忧。
时值中国民营美术馆建馆热潮期,各地有何经验分享,各馆又存在哪些问题,确实需要民营美术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们坐下来谈一谈。9月12日,第二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2014•浦东)在龙美术馆(浦东馆)开幕,这是继2013年举办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后的又一次大型论坛。看看指导方、主办方、协办方,就知道从政策管理部门到具体运营的美术馆机构乃至艺术媒体,都在积极关注着民营美术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以及发展前景。
从今年的主题“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战略定位与运营策略”来看,“战略定位”和“运营策略”是关键词。时下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的民营美术馆,不少是尚未考察市场需求就匆促上马的,也有根本不具备建馆条件就盲目开展的,孰不知建美术馆不是开饭馆,需要的不光是资金和人脉,真正需要的是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找不准定位,就不明白自己身处产业链条的哪一环,什么项目是可以运作的,哪些市场是暂缓开拓的;缺乏理念,你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打什么牌,出什么招;模式不明晰,不能多元盈利,一旦撑不下去,就会遭遇粮断灶冷的境地。
其实,在中国,名字叫美术馆的民营场馆,底牌不少是画廊或者艺术相关产业的机构。或是迫于外界形势换装升级转型,或是应时而动企图抢得市场先机,始终不光缺乏政策扶助也欠缺市场的磨练,怎么活下去,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开个论坛解决一下问题,交流一点心得,是好事,但更应该做的是怎么慢慢培育整个社会和民众对美的欣赏能力并进而挖掘其艺术消费潜质。
美术馆也并不是非建不可。就像艺术作品不一定都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来展示一样,街头、餐厅、社区都可以作为展示作品的地方。近日,据《纽约时报》报道,6月至9月间,约有1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光临西班牙突尼斯的杰尔巴群岛,参加在Er-riadh小镇举办的露天艺术聚会。他们将墙壁、屋顶,甚至是储水箱当做画布进行创作。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00幅壁画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出现。当地居民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感到新奇,而对艺术家们来说,传达的却是一种理念:艺术无所不在。
艺术可以无所不在,美术馆理应更多为观众考虑。如今正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的“亨利•马蒂斯:剪纸”于9月展期的最后周末,整晚面向公众开放。从星期六早上10点起一直到星期天晚上10点,参观者可以任意安排时间参观,而伴随夜晚看展观众的是循环播放的纪录片《和马蒂斯一起在丹吉尔》。另外,美术馆还在深夜11点和凌晨1点为大师的粉丝们安排了两场关于本次展览的讲座。
如今北京有了24小时不打烊的三联书店,美术馆呢,有没有捷足先登者呢?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