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吕立新:搞艺术就当有自信

2014-09-16 12:10:37 吕立新

——读齐白石《柴耙图》

  《柴耙图》

  133×34cm,约1932年,约70岁

  题跋:似爪不似龙与鹰,搜枯爬烂七钱轻。(余小时买柴耙于东邻,七齿者需钱七文。)入山不取丝毫碧,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钱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南岳有松数株,已越七朝兴败,麓山有枫叶亭,袁随园更亭名为爱晚。)三百石印富翁又题新句五十六字。

  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权时画此柴爬第二幅。白石並记。

  印章:白石翁、木人、阿芝、老白

  这真是一把神奇的超级大柴耙,顶天立地,石破天惊。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的感想。可是离开画作,脑子里存着的对柴耙的印象无论如何也没那么高大庄严了,它只不过就是随意丢弃在田边、屋顶或是草垛旁的一件农具,甚至可以轻微到视而不见。

  白石老人点石成金的功力是令世人折服的,在他的慧眼妙造之下,凡尘变仙境,紫泥生白莲,多少无用之物,皆化作了一片神奇。别人看不上的,白石老人毫不犹豫;别人嫌弃的,他倍加珍惜。什么白菜青椒,葫芦芋头;什么苍蝇蚊子,蜘蛛屎壳郎,还有板凳、油灯、算盘、菜刀、鞭子、草鞋等等,数也数不清的“下三滥”,统统入画,并且用之则灵,妙不可言。这些东西反而成了老人艺术精华中的点睛之笔。由此,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启示:画品的高下并不取决于画了什么。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柴耙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鲜的含义,它已经不再单纯是过去那个搂柴的耙子了,因“柴”“财”同音,搂柴的耙子在大众的眼里已经变成了搂钱的耙子。所以,这幅画如果今天能出现在艺术市场上,一定会遭到土豪们的热抢,价格不菲。但在白石老人创作此画的年代这是断然不会的,喜欢这类绘画的人应该都是懂画的行家。

  不知当初白石老人是出于什么缘由要画这把耙子的?并且要“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是出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还是要独辟蹊径画别人笔下之所无?我想最大的可能是二者兼有。我还见过老人画的锄头、簸箕、扫帚等等。对于一位以卖画为生的老画家而言,白石老人画这些东西可不是为了招揽生意,他的目的是为了大张旗鼓地向世人昭示自己的艺术个性。

  “用我家笔墨作我家山水”,“自家造稿”,白石老人一贯强调的就是创造。他曾为他的学生题画道:“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多为己长。总而言之,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他还为弟子李苦禅题句道:“布局心既小,下笔胆又大,世人如要骂,吾贤休吓怕。”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股犟劲儿,和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对自己艺术的自信。

  没有这份自信,白石老人不会画这把柴耙;没有这份自信,从下往上通天的那一笔也不会如此中气十足。当然,白石老人的自信是有扎实的根基的。他的自信源自于他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参透,源自于他对国情民情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源自于他几十年千锤百炼炼就的对绘画技术的娴熟运用。我们看白石老人笔下的这把耙子:耙凿是用竹片烘烤弯成的,画面上竹片柔软带有弹性的感觉给画出来了。而捆扎的麻绳画的一丝不苟,互相穿插,毛渣渣的质感毕现。画面简单,技术超绝。由此可见,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得心应手的精湛技术功力,空有想法也是难以完成好的作品的。过硬的技术是把思想落在纸上开花结果的保障,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艺术门类。

  让我们都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自信吧,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