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316期】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

2014-09-17 08:52:08 陈正

  雅昌艺术网: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雅昌带你看展览,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湖北美术馆,这里正在举办的是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该届美术文献展由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共同举办,下面我们有请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冀少峰先生带我们走进此次展览。

  冀少峰:美术文献展,它起始于2004年,当时由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和《美术文献》杂志,还有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一起举办,但是举办是《美术文献》。本次展览它的主题是“再现代”,分设:残缺的文献、刻奇博物馆和后传统时刻这么几个单元。主题展“再现代”它是希望建构一个符合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文明秩序,今天的社会它是一个现代、前现代、后现代交叉混杂的一个社会,而且我们的社会在进行急剧地转型,在进行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一个转型,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转型,从乡土社会向城镇化的一个转型,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转型社会会带来一种思维观念和文化上的巨变。“再现代”希望在转型过程当中在探索西方的这种现代化和中国的现代化,他是需要有一种结合,就是在西方现代性之外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文化性一个多元现代性之路来,要建构一套制度体系,价值认同,有一个符合我们本土文化性格这么一个制度体系。所以“再现代”它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是一个继续在探索过程当中的一个方案,所以“再现代”它还在路上,还在继续。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湖北美术馆的一号展厅,我身后的这个作品就是岳敏君的一个作品,大家可以看到对一个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的艺术作品,大家可能感觉到他并没有拿过去自己一种的成熟风格与样式和他那个光头白牙的符号,但是我们看到他这个作品是经过十了几年的一个积累,每天都从这些彩色的画报上剪下来很多跟我们当今社会的生活有很多关系的,比如儿童玩具、化妆品、名车的广告,你可以看到它的上面层层叠加了这种覆盖,恰恰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一个普遍弥漫的焦虑的体验意识,比如对欲望的诱惑,对消费的迷恋,对性生活,对性的一种渴望等等。在这种琳琅满目的表达过程当中,表达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多极化的一种视觉经验。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表达当中,透露着一个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一个清醒的思考,就面对众多的欲望、诱惑如何保持自己一种清醒的文化立场。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湖北美术馆的影像厅,这是一个影像专厅,由四个影像播放准备的。我身后的这个作品它是著名艺术家魏光庆的新作,它的题目叫《封存》,这是一件装置,也是一个现成品,从图书馆他们废弃的一些扔掉的过去的存放书卡的资料柜,他全部搬到了展厅,这个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一个美术馆他要有一种多元与多样的展品,希望给公众提供一种多元与多样的一种服务,这个作品就打破了架上与架下,使平面走向了立体,在这个作品当中他的深刻内涵表达的就是说面对强权,面对社会上的很多不公,只能采取一种默默忍受着无语的一种状态,当这个柜子摆放到展厅里的时候他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观看的经验,就是说面对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和成为历史的,以及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你面对他的一个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态度,你都要有一个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是什么?艺术家通过一系列装置作品把它表达清楚了,这里面可能有他的不抵抗、有他的消极,也可能有他的一种积极的应对,所以他是一种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多元的阐释的维度。

  我身后这个作品是青年艺术家李洪波的一个纸雕塑,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认知都是一种静态的,但是这个雕塑它是可移动的,这个手是不断地可以拉长的。他借鉴儿童的一个玩具车和他的纸雕塑之间一个是媒材之间的碰撞;另一个是儿时一种文化的记忆,同时传达出一种轻松戏虐的一个感觉,这也很符合70后、80后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他们在“三片文化”当中熏陶长大,吃着薯片、玩着芯片,看着没有大片一路走来,所以他们更加卡通化,也更加轻松化,更加游戏化。他和刚才魏老师的装置作品,他的封存,他的沉重,他的历史感以及和他的轻松就形成了两代人的一个差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湖北美术馆的四号厅,我身后的这个作品是艺术家张铨的作品,他也是湖北人,但是他是用一个水墨来表达,就是最传统的民族的根性的媒材水与墨,笔墨、宣纸,我们看到他都是一笔一笔地画出来,画面当中虚幻飘渺的一种感觉,有一种雾气,但是又出现了一些建筑物,看似似真亦幻的一种感觉,他用“一”,一笔一笔描绘出来以后在一画间表达了他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思考,以“一”来藏“万一”,以“一法”来贯“众法”,他通过自己的一个重复的“一”把一个无尽的对社会、对现实的思考就表达出来了,比如你可以理解有没有雾霾,我们对空气的这种期待,我们对建筑的这种城镇速度过快的一种质疑,所以在他的视觉表达当中他又非常巧妙,你看它的尺幅也非常大,传统卷轴的概念和当代文化的一种碰撞,他也给表达出来了。

  付晓东:这一部分是我策划的第二个部分叫做刻奇博物馆,这一部分在湖北美术馆的六号和七号厅,占了两个展厅,一共有八位艺术家来呈现这个单元。    这个单元谈论的基本上都是这个类型的作品,艺术家非常敏感地发现了日常生活里的这种审美的漏洞,把它提炼出来,并且把它夸张,呈现在这个展厅里。他实际上就是他比较像一个审美的共同体,我是希望在武汉这种市民文化比较盛兴的城市里当市民来到这个展厅的时候他发现我的日常经验和我的日常生活竟然也可以呈现在美术馆里,我的趣味也是可以被肯定的,我并不是一定要去盲目地追离我特别远的那种高上大的美学,我的生活平时经验竟然也出现在展厅里,实现了一种平权政治或者是平权审美这样一个概念,达到一种低级文化自身的认识和肯定,他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美学、美感的这种存在的一个状态。

  这件作品是叶甫纳的作品,她用了巨大的垃圾花作为背景,她在云南她故乡的一个村庄里来做这些乡村的调研,她问每个青年的理想是什么?她并试图地把这些理想还原出来,她实际上也充满了这种把乡村的美学来转化成为作品的一个方法。

  这件作品是梁硕的作品,他实际上是一个实物的装置,在他的工作室里,这个叫《渣藏博物馆00:20:20》,梁硕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他搜集刚才所谈到的他在低级文化向高级文化去努力,但是露出马脚的这样的小物件,小商品和小的塑料装饰品等等,把这些东西他建立一个博物馆的收藏系统,他叫《渣藏博物馆》,他在做这套收藏的时候他实际建立的是一套新的审美系统,就非常对应我的主题。因为实物搬运非常得艰难,我们只是在这里做了一些照片的陈列。当然你可以从这个照片里透露出来每一个小物件它所呈现出来的崭新的和艺术家强大的个人系统动这个物品的转化,所以就是如何艺术家去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处境和我们本土所出现的这种奇特的工业产品。

  嘉宾:现在我们在的地方是湖北美术文献展的一个分展场就是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这个地方展出的展览项目是后传统时刻这个单元,这个单元是我策划的,我策划的还有刻奇博物馆在美术馆那边,在这个单元部分一共有六位艺术家,这六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民间传统以及那个小传统、地域传统和次级传统发生关系的一些作品。比如说我们现在身后的这个作品就是耿建翌为主导的茶部的一件作品,这个作品就是说这个艺术家用很多的葫芦和大漆做成了这种漆器了葫芦结合的一些茶具,以及他用这些茶具组成的一些能动的装置作品,就是合在一起,他可能是他更有点儿接近一种生活化的作品或者产品,它的界线是非常得模糊的,这个作品你既可以悬挂起来当成一个非常有抽象形式的一个物品被加工过的物品来看,同时它又可以用在生活里边,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用来喝水或者说用来放茶,是一种应用性的作品,它实际上给人一种更加贴近的这种感受。耿建翌的茶部他们也是长期地在做这种能吃、能用和设计界线模糊的一些跨界的作品的尝试,这一次就是我们把这种生活化的茶具的作品放在了这个展厅里,这里面一共有48件小的茶具性的和漆器结合的实验性作品,用丝线都是挂在展厅里的各个部分。

  这件作品是来自于阳江组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除了招贴之外还有一些视频,这个作品实际上就是说他在展览里边请很多人来吃一顿饭,这顿饭是火锅,是一个行为的作品,视频里是他们吃饭的过程,吃过之后酒足饭饱,他们再把吃剩的菜品拿来去写一段即兴的文字。实际上阳江组他们是很早以前开始做水墨书法的实验,书法在中国的形式非常得普遍,他就是上到老干部协会,老干部会写书法,下到学龄前儿童他们都要写书法,在中国的民间形式非常得普及,这件作品就是他最近这两年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关于蔬菜书法的一个概念。他实际上也体现了我们在开发这种非正规的民间传统资源,邪门小技或者是江湖杂耍这个类型,又有形式感又很生猛的中国传统和地域文化传统怎么样融合到当代艺术里面来的一个例证。

  嘉宾:现在我是在湖北美术馆的二号展厅,我现在着重介绍一下我此次策展的残缺的美术文献二十周年这一个单元,    谈到《美术文献》的二十周年,我们这一次正逢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举办,做这样一个单元实际上也是为了来介绍美术文献展的一个背景和线索,因为《美术文献》它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实际上也经历了很多出版行业,包括艺术市场化的一些大的背景环境下,为什么我们叫这个单元为残缺的文献呢?是因为我们首先此次展出的是部分的收藏作品和二十多年来积累的文献资料,其实只是效果的部分,因为我们觉得更多的是希望呈现一种线索性的东西,这一次展览当中我们实际上也是对杂志本身做出了一个梳理,包括我们后面的背景墙是我们从1993年到现在的每一期杂志的封面和封底,其实可以看到杂志的一个历史,同时我们在二十年的历史当中其实也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二十年的发展。这个可能是我们当初希望来展示这个单元的一个初衷。

  这一次展览我们有一个稍微有一点有意思的环节,部分复原了原《美术文献》的一个编辑部的情境,这个编辑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房子里面有原来老的编辑部的家具,老的编辑部所遗留下来的一个情境,还有包括它的书,可能有一点想演绎编辑部的故事的这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小房间里边其实也展现了很多艺术家的原来的手稿,还有部分当时留下来创作的背景图式,还有他们年轻时候的照片,因为为什么会这样陈列呢?因为《美术文献》杂志它是从创立之始,它的创办人就给它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编辑体例,就是每一期由学术主持来推介艺术家,每个学术主持会提出一个学术主题,根据这个学术主题的方向来推荐艺术家,并且因为是文献性质比较注重对艺术家的自述、学术访谈、图式背景、创作背景的一些资料的收集,最后经过二十年的积累,就留下了很多艺术家当年比较青涩的工作照片,还有他们个人的照片,还有他们的手稿,还有他们往来的书信,其实这些东西都构成了非常丰富的有一定多有还原性质的文本性的解读。所以我们就觉得这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文献价值的研究,在另一部分意义上它可能也代表了《文献》二十多年来希望能够忠实的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努力。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