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50岁的齐白石还活着

2014-09-17 10:28:15 斯舜威

  画事君说

  2014年9月16日是齐白石逝世57周年。

  我当然没有见过他。但上次去北京画院看“人生如寄”齐白石手札展,展墙上有一句话很是触动:

  “150岁的齐白石还活着吗?”

  我想,他当然活着,不仅活着,还活的栩栩如生。他作品里的鱼虾动物们,都活着;他笔下的线条色彩,也活着;他不朽生命力所书写的一生,更是让人惊叹地活着。他活的最活灵活现的,则是那些不经意间流传的细节。让人觉得,这个老头儿真好玩儿!

  比如,国家要给他拍纪录片,他不肯拿出精品来拍摄,徐悲鸿只好到雨儿胡同去动员他:拿点好作品出来,都是要上电视的!几次三番,他不情不愿地打开画案的暗格,拿出几卷东西,外面包着层层的纸,上写:此是废纸。

  此!是!废!纸!这四个字真是亮瞎了。

  打开一看,全是极品。徐悲鸿也无语。

  他爱艺术、又萌萌哒的性格活在这个“此是废纸”中。

  又比如,他在一张画上写了很长的题跋,大意是,如果以后有人冒用我的名字出名、或者造我的假画,“吾化为厉鬼,害其子孙!”

  我在这张画前笑了五分钟,哪有这样的“艺坛泰斗”嘛!

  他耿直的性格就活在这“化为厉鬼”中。

  更多这种细节,存在于他的门条上。老爷子有什么想法,也不稀罕跟人解释,直接写一张纸,贴大门上,来者请对号入座。(为什么没有人把门条偷偷揭走呢……)

  这些门条展示的都是他的价值观。比如,“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比如“减画价者,莫要再来”、更好笑的是“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

  这样的话就贴在大门上吗?真的吗?被老爷子的直率惊呆了。

  又想起一则轶事。新凤霞去拜访齐白石,齐白石盯着她看。保姆(其实就是妻子角色)不乐意了,说你总盯着人家看什么?

  齐白石说,我看她好看!

  后来新凤霞拜了齐白石当干爹,有一次,他把新凤霞叫到里屋,打开钱箱子,对新凤霞说,你要用钱,就拿一点去吧!新凤霞忙说,干爹,我有钱。然后把箱子关起来。

  新凤霞回忆说,干爹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喜欢我了,只好给我钱。

  其实有时候想想,如果家里有这么个老头,相处起来估计并不好受吧,比如包猪肉的大白菜不能扔,要煮煮吃了;一天吃几碗米要经过他亲手量;不爱交际,一天到晚闷着画画;说话又直,不知道哪里就会得罪人……

  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大家会那么爱他呢。

  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大概是因为他替我们活出了我们不能活的人生吧。他能够以旺盛的生命力冲破泥沼般的出身,在做出一番成就后仍然保持童真本色,更重要的是,他这些看似“得罪人”的举动,能够得到各方面力量的保护得以继续。

  这大概是人活一世最大的幸福了吧。

  《齐白石的门条艺术》

  几次看齐白石作品展览,对展出的齐白石“门条”格外感兴趣,觉得丰富多彩的“齐白石门条”,是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每一张门条,都是齐白石通往艺术大师所走过的真实的路径。也是最能体现齐白石个性特征的一个窗口。

  从门条上可以领略齐白石的铮铮风骨。1937年日寇侵华,北京沦陷,一些日寇和汉奸头目冲着齐白石的名头,千方百计向他求画,或登门拜访,或请客送礼,为的就是得到他的画。他便贴出门条:“送礼物者,不报答;减画价者,不必再来;要介绍者,莫要酬谢”。

  这一着很难奏效,依然难以“挡驾”。齐白石便再次贴出门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若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到了1939年底,他又贴出纸条:“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起,先来之凭单退,后来之凭单不接。”另一张门条则云:“画不卖于官家,窃恐不祥!”“中外官长,要白石之画者,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到了1943年,齐白石干脆在大门上贴出四个大字:“停止卖画”。自此谢绝作画,此举与梅兰芳蓄发明志有异曲同工之妙。1944年6月,艺术专科学校通知他去领配给煤,当时燃煤是紧缺物质,十分稀罕,但齐白石担心是引诱他下水的“诱饵”,果断回信拒绝:“顷接艺术专科学校通知条,言配给门头沟煤事。白石非贵校之教职员,贵校之通知错矣。先生可查明作罢论为是!”字里行间,透出凛然之气。

  从有些门条上,还可看出齐白石带有童稚气的卖画时的锱铢必较。先看一些他的门条,再作分析,如:“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初十日”。“绝止减画价(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元,每元加二角),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丁丑十一月谨白”。“有为外人译言买者,吾不酬谢”。“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物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像,凡照像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场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去年将毕,失去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壬申白石老人”。卖画“加料加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行的做法,无可厚非。

  别说加“虫鸟”、“蜜蜂”,一些书法家连加上款、加时间、写楷书都是“加价”的理由,有的书画家连限定时间取件也要加钱,所以说齐白石此举,是很可理解的。可以想象,鉴于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和当时就如日中天的名气,他受到的“骚扰”肯定不少,有人会以各种名头上门,以得到片纸只字或其他好处,所以他不得不限定各种规矩来对自己进行防护,乃至连向师母“请安问好”者也拒之门外,这或许是因为齐白石看穿了“弟子们”借请安问好之名索要好处的用意,尝到过“苦头”,从“失去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的告诫性通告中,我们大致可以猜想出当时的情景和他的心态。

  他当时卖画的生意已经不用发愁,不怕没有买主,用不着“掮客”,所以他对一些以“介绍”为名索要好处的做法是极为反感的,以至于多次声明对此“吾不酬谢”。应该注意,齐白石固然是一位艺术大师,但对他本人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把自己定位为“画匠”、“手艺人”的,靠卖画吃饭,所以一切都按照买卖场上的规矩办事,出了门再回头“补虫”、“加印加题”显然是不高兴的,就像买卖成交之后再索要“添头”是不妥当的一样。也正因为属于买卖关系,也就用不着“请吃饭”浪费时间。当然,他的防护心态,有的或许有过当之处,比如连和他拍照也担心人家会到国外去牟利。

  齐白石还写过一张“真情告白”:“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不敢应人示□□。不敢余所不为者……作画不为者:像不画,工细不画,着色不画,非其人不画;促迫不画。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贪画者不归纸,贪印者不归石,明语奉闻。濒生启。”这是他刚到北京时写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位艺术家坚守的“底线”,不是给了钱什么都可以答应,卖画卖字卖印的基本前提,是要既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则,又要符合自己的兴趣雅致,不能勉为其难。

  齐白石的不少门条,颇有郑板桥遗风。郑板桥自书润格也明确声明:“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句句都是大实话,又不乏风趣幽默。可见两人在性情上是相契相通的。

  从齐白石的门条,我们还可以感觉到,齐白石在艺术市场中也是十分不易,充满艰辛的。每一张门条,都是齐白石通往艺术大师所走过的真实的路径。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