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笔下苍茫之气已成 ——戈晓湘艺术风采赏析

2014-09-18 14:38:53 王华超

戈晓湘

戈晓湘

《鞍马》

《鞍马》

《丹凰朝阳》

《丹凰朝阳》

  在徐州艺术馆工作的儿子国宇送我一本《戈晓湘画册》,细细读来,颇多感触。画中有古意,笔下多真情,吴悦石先生的评价文字简洁而深刻:“晓湘禀持家学,承乃祖之遗风,发绘事之微言,工写兼擅,色墨相宜。笔下名花野卉,信手拈来皆成图画。飞鸟鸣虫,指顾之间跃跃欲出。或飞阁流泉,千里江山如画;或腾蛟起凤,虎啸猿啼之声相闻。情随笔出,笔随心运,奉凡目之所遇,心之所思,皆成图画。画能之强,画材之广,一时难以尽述。晓湘襟怀坦荡,淡定自适,故其典雅、冲和、朗健、俊逸。其虽值盛年,笔下苍茫之气已成。”

  戈晓湘“笔下苍茫之气已成”,首先得益于其对绘画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戈晓湘自言:“当下社会极其浮躁,画画成为许多人发财致富的捷径,中国画传统也将丧失殆尽。在此形势下,我依然坚定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所谓传统,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些优秀事物,是那些随着时代的发展积累下来,可以为后人学习、借鉴的东西。这些积累下来的优秀事物,曾经是引领当时潮流的,也是被实践证明是好的、被后人认可的东西。现在看来是传统的东西,在当时却是现代的,因为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也许还是超前的)。正所谓:“无数现代的环,串成了传统的链。”对于传统,要继承,更要发展,戈晓湘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作画贵在有古意”,“心声当由古意出”,戈晓湘画面的“古意”,分明自“传统”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画创新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传统中汲取养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有人说,要提升中国画,必须走两条路:一是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内涵,二是要从厚重的传统人文中找精神。在传统问题上,虚无主义态度必须唾弃,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的意识也不可取。纵向采集,横向借鉴,在古今、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论争中,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状态,这是中国美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基本格局。

《八骏图》

《八骏图》

《环卧溪碧》

《环卧溪碧》

  戈晓湘“笔下苍茫之气已成”,同时得益于生活和真情。叶浅予说:“没有生活,没有造型基础,笔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周思聪在重视生活的同时,亦十分强调真情的抒发:“艺术是感情的结晶,是感情的火花,一个感情淡漠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不讲形式就没有艺术,而形式又要用感情去创造。”画家的第一品格是真情,真情地对待艺术,真情地对待生活,真情是画家的人生感悟,是生活的体验,是对事物的认知反映,也是画家独立的审美价值取向,它取决于个人的生活历练、学识、修养,并映衬出画家对生活、生命、情感的理解。真情是一把生活中的体验与感悟在心灵深处的升华,更是厚积薄发的心灵迹化。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一为生物之标本(自然形象),二为人化再造之自然(精神的外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心境作为艺术的前提,是亘古不变的。心境愈自由,愈真诚,愈能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回报。傅抱石先生的“往往醉后”最能说明这一点。

  戈晓湘“笔下苍茫之气已成”,自然还得益于画家的人品和情操修炼。“画以载道,静以修身”,是戈晓湘身体力行的艺术箴言。好人品才有好画品,绘画最终是画人、画精神、画自己。绘画是艺术家心灵的世界。它一方面体现着艺术家的人生、自我与梦想,是艺术家心灵的家园,另一方面它又照亮大众,让人们从中获得人生的“指谓”,从而获取生活的图景,享受生活的乐趣,得到美的滋润。正因为艺术有着这样的魅力,它为艺术家所呕心沥血,为之毕其一生。齐白石衰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静能明智,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人而无性,不可以为人;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性情中人才是真人!性情中人才是仁人!性情中人才是美人!性情臻于极致者,神人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