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献展是卡塞尔的生活方式

2014-09-22 09:03:23 未知

  每隔五年,一到6月,人口才20多万的卡塞尔小城就成了节日的海洋,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寻找他们各自的艺术梦,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文化火车站(Kulturbahnhof)、文献展厅(Documenta-Halle)、橘园宫(Orangerie)、宾丁啤酒厂(Binding-Brauerei)、威廉斯霍尔宫(Schloss Wilhelmshoehe)到处都是攒动的人群。

  文献展今天已经演变成了海纳百川的学科展了。在每期一百天的展期内,主办方邀请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两百位艺术家及各科学者,呈现包括雕塑、表演、装置、研究、档案资料与策展项目、绘画、摄影、影片与视频、文本与音频作品,以及艺术、政治、文学、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其他研究对象和实验等等。与此相应,文献展也从当初的艺术扩展至诸多领域,甚至“所有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缔造者的样子和实践”。正如策展人所说:“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旨在探索究竟有多少不同的知识形式存在于重新构想世界的积极实践之中。”称,“展品可能是艺术或不艺术,但其行为、姿态、想法和知识产生并被艺术可读的环境造就,表明了艺术能够海纳百川”。

  如此庞大的展览,经费何来?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赞助,参展者自费前来,多种途径并举以促成展览的顺利进行。比如,中国参展人艾未来的1001人到卡塞尔睡通铺,作品名字挺好叫“童话”,其千人所需费用数百万欧元就是找企业家赞助的(来回机票很贵)。

  ●德国政府在展览结束后,会买下一些优秀的作品永久留在卡塞尔。像《7000棵橡树》、富尔达(Fulda)河畔的巨大十字镐、文化车站前广场上“走向天空的人”等等。展览上,它们引起轰动;展览后,自然就留在小城的各个角落成为了独特风景。于是,卡塞尔的艺术积淀越来越厚,城市的品味越来越“深一度”。

  卡塞尔文献展真正树立了“人”这个中心,它轻松突破了传统的美术馆模式,在整个城市空间里搭建艺术展示的平台:公园、火车站、旧厂房,甚至街区等都成了文献展的展场。你看,风光秀丽的卡绍尔(Karlsaue)公园中林荫大道与湖泊之间,就是第十三届展览中一件“残酷”的装置作品——《绞刑架》了。巨大的绞架由浅色木头制成,一个梯子可供人上去仔细看,还有一个高台可以坐,在上面你或看风景或喁喁私语,很快就忘了这是绞架、是艺术,装置就这么诡异。这不,一个冰激凌小贩已经在绞架前摆起了摊。

  到今天,卡塞尔文献展按照德国《艺术》(Art)的划分,内容包括日常民族志(摄影、装置和其他手段来表现的内容)、艺术的田野调查(揭示的是社会集团是怎样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来影响公众视野)、政治身体(用影象、装置和行为来表明身体的政治态度)、形与方程式(呈现形态的艺术)、材料与线等。中国艺术家的《童话》是属于“政治身体”部分。业内人士说,这种作品的意义在于这1001个中国人身体向德国移动时,测量出了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使西方人知道了中国并非只是一个“体力大国”,其精神能量释放出来同样能震撼世界,西方媒体说,作品已经颠覆了整个艺术价值系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