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釜山双年展系列观察】之三:2014釜山双年展上的中国力量

2014-09-24 22:28:50 罗书银

2014年釜山双年展“亚洲特别展”策展人及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导言:2014年9月20日,以“我们生活的世界”为主题的第八届釜山双年展在韩国釜山市举办,此次展览除了主题展以及“韩国海外双年展参展文献展”特别展之外,双年展的另一特别展:“亚洲特别展”呈现了来自亚洲四个国家: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的艺术家的创作。该展由釜山双年展组委会邀请了来自四个国家的重要双年展或三年展的组委会推选出四位年轻的策展人来共同策划,以“Going Going until I Meet the Tide”为主题,四位策展人带来了各自国家以年轻艺术家为主的作品。在整个展览的主题下,每个国家的策展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策展理念,从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创作的活跃性,也观察到了不同国家艺术家所呈现出的独特性。而这其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思考本土化意义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成为中国策展人柳淳风所关注的内容:

  2014釜山双年展“亚洲特别展” 来自各地区的青年艺术家声音

  在收到组委会的邀请之后,四个国家的策展人:来自中国的柳淳风,韩国的徐準皓, 日本的花田伸一, 以及新加坡的罗欣宜第一次在韩国的釜山见面,彼此陌生的几个人,在确定此次釜山双年展“亚洲特别展”的主题上,有过许多的讨论与争执,而对于最终确定的主题:“Going Going until I Meet the Tide”,得到了四个人一致的赞同。

  韩国的策展人徐凖皓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展览的主题是我们四个人通过一起讨论,共同确定的。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因为观察我们几个所代表的各自地区的双年展,举办的地点都是靠海的:我所代表的釜山双年展,日本策展人花田伸一所代表的福冈三年展,新加坡的罗欣宜所代表的新加坡双年展,以及柳淳风所代表的上海双年展。”

  而在思考自己所代表的釜山双年展的策展理念时,徐凖皓想到了今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游轮沉没事件,他谈到:“这件事情对整个韩国国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数百人在该事故中丧失,事故中的救援,事故后的调查,引起了许多韩国国民的不满,这件事情使得韩国国民对政府,对国家的民主政策等产生了诸多的质疑。这种质疑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特殊性,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都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包括南韩和北朝鲜之间的对持。这就像大海一样,时刻都在变化着,而在这变化中,我们中的许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漂洋过海到了另一个地方,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中,开始产生了所谓的身份质疑,于是,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围绕着我们。所以这次我策展的主题便是受海洋的启发,对我们的身份性进行探讨和质疑。我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具有韩国身份的异乡人,可能是他们的祖辈从韩国移民去了别的国家,然后他们成了韩裔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虽然他们的出生、成长与韩国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的韩国特征却一直伴随着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质疑成为他们的共性,这也是我试图从另一个方面来探讨一直围绕着这个国家某种’不稳定’的因素”。

  与韩国的策展人徐凖皓所表现的不同,来自日本的花田伸一所希望体现的展览理念则是某种“不专业”性。他的策展出发点似乎不是从国家的、社会的层面问题出发,而是从一个他所观察的某种力量出发。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他谈到:“我所呈现的是日本现在的一个年轻的群体:Youngkee的创作,这个群体很活跃,很有创造力,他们衣着夸张,特立独行,不在乎外界的评论与眼光,在自我的世界里寻找认同。可能在社会上他们会被看做是’坏孩子’的代表,但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却有着极大的激情,邀请他们参加这个展览,从他们的角度来制作出一辆摩托车,会看到许多专业的艺术创作者所没有的新想法,新造型”。

  与这两位策展人不同,来自中国的策展人柳淳风在将展览的主题进行中国语境的解读之后,将其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观海中”,邀请了中国十位在艺术创作上有着不同探索的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展览。

“亚洲特别展”策展人:中国的柳淳风,日本的花田伸一,韩国的徐準皓,以及新加坡的罗欣宜

  “观海中” 全球语境下思考本土意义的艺术创作

  在确定展览的主题之后,柳淳风开始思考邀请怎样的艺术家参展。在她看来,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敏感于世界的变化和生活现实的丰富性,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本人与世界复杂的关系,他们的精神世界具有一种与现实生活一样变化多端的飘浮感与游移性。这可以视为信息时代和都市化进程中视觉艺术新的文化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将“海洋性”理解成艺术语言的时代特征。

  她谈到:“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很难形成某种艺术流派,因为他们相对独立和享受孤独,但这种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有利于艺术家对艺术本体进行较为深入和透彻的探求。年轻的艺术家就像一个个飘离的个体,如同海洋中的水滴,体会着不同以往的生存感觉,如果说现实生活如同涌动的大海,艺术家们就是一个个飘浮的浪花,呈现出丰富的自我表达景观”。

  作为年轻的策展人,柳淳风对当代艺术有自己的解读:“所谓当代艺术,应该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或者说没有发生过的艺术才能叫做当代艺术,我们和西方的语境不同,西方从现代主义以来有一个非常严格艺术史的脉络,中国是多层面同时发展的,而且在传统上,我们是断层的,所以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能忽略这个现实问题”。

  “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这个也是中国断层的一个方面,他们很多在技术上或者说在语言的方法论上已经学到了比较先进的一套方法,但是自己对中国现实的考察到底到了哪个程度?我觉得可能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间隙。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做的东西点子化,其实这种东西在西方基本上已经过时了,对我们国家来说,社会现实太复杂了。我们还是要关照传统、关照传统跟现实互相交错的状态,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

  正如她此次所邀请的参展艺术家,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或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或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关照这个时刻在发生着变化的世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思考本土文化的意义。

  在“观海中”的主题下,柳淳风将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分为三个部分:1.斗争场域,其中作品更多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的地缘性差异,用无声的节奏表述能源危机,由王迈、何翔宇的作品构成;2.无声的潜能,作品多反映艺术家透过表述自我世界以传达对全球化的看法,由闫冰、董媛、刘俐蕴、牟柏岩、虞华的作品构成;3.新能源,作品多反映出新媒介特征,是后全球化价值输出时代艺术家探索新型艺术媒介的表征,由叶甫纳、何采柔、耿雪。

  2014釜山双年展上的中国力量

  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策展人柳淳风对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分类进行了解读:“在这些参展艺术家中,其中王迈展出的是《釜山海峡》,这件作品源于他2012年在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展出的’尤伦斯海峡’,他的每一个系列作品都是因地制异,到了新的空间都叫当地的什么海峡,除了海洋,气候也是他创作关注的另外一个点”。而在我们对艺术家王迈的采访中,他谈到了想重拾中国传统文人每到一地便题词作诗的传统,在看来,这样的作品具有生动性,在时间和空间上能进行不同的解读。

  柳淳风继续介绍到闫冰及董媛的作品,她将他们的作品归类到“无声的潜能”。她谈到:“闫冰的创作是来自于他对家乡甘肃的感受,这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相关,他对这样的生活感兴趣,并选择其作为创作的题材,在这一点上,董媛的作品也有某种相似性,因为董媛是将自己的’姥姥家’复制成了一件作品,而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作为年轻一代愿意退到后面而不是冲在前面,回归到自己自身的一个传统文脉的后边去,找到自己很坚实的基础,很自我的生命力,用这种生命的本能去探索自己能够走的艺术道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每个艺术家能不能独特,能不能在自己的美术史或者是大的美术史里边有位置?都是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无论是从创作方法上还是从观念的梳理上,这两个方面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他们俩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能够在这一代年轻人里边对中国所谓被忽略的民俗传统特别感兴趣,这个可能跟他们的童年记忆,跟他们个人的敏感度有关系。实际上中国的民俗传统是非常大的一块文化类型,但是很多艺术家可能触觉并没有到这一块,但民俗传统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值得我们关注的”。

  对两位艺术家来说,不约而同地选择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作为创作题材,是因为这是最能触动他们的东西。而巧合的是,在董媛作品的旁边,放着另外一位韩国的艺术家,表现的也是跟艺术家姥姥的生活环境有关系的作品,这让两位艺术家放下了之前作品可能不会与国外观众产生共鸣的担忧:即使在全球语境下,许多普世的价值观依旧还是存在的,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在柳淳风看来,被她归类为“新能源”的艺术家:叶甫纳、何彩柔、耿雪的作品也是难能可贵的。她谈到:“叶甫纳的作品跟中国特别扭曲、荒诞的现实有关,同时又与流行文化与传统民俗有关,她收集传统中代表吉祥的玉白菜,代表好运的桃花,以及中国许多家庭中的特殊的挂钟,同时,又关注中国社会中的普通年轻人的状态,拍成影像短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看已经被模式化的中国年轻人这个群体。她已经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方法论,在年轻的艺术家中,显得很可贵”。

  “耿雪的作品《海公子》是瓷器制作的有关聊斋中《海公子》的故事,同时还利用这些瓷器制作了一个短片。他从中国的传统中抽离出人物的形象,用瓷器制作出来,而且做的非常生动形象,我认为这是她做的很好的地方,因为怎样把一个抽象故事中得人物还原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同时又利用传统的瓷器工艺来进行制作。实施上,传统的工艺怎么转换成当代的语境是很难的,但在这一点上,耿雪《海公子》做的很好”。

  结语:

  出发前往釜山参加展览之前,艺术家闫冰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参加国际性双年展的期待:“我挺渴望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外面去展,在不同的环境去看,跟不同的人交流,能不能有新的碰撞,会不会产生共鸣?因为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不同地方的人,可能思维方式、感受方式都有一定的区别。作品是否能够超于地域性也是对艺术家的考验”。这正是策展人柳淳风所思考的问题:在全球语境下思考本土的意义。而无论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与其他的地区有怎样的不同?在全球语境下,关照本土,关注自我,或许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