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造像者”吴为山: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
2014-09-25 10:31:40 刘倩
吴为山:时代塑造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2007年盛夏吴为山考察希腊,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摄下数千张雕刻图象
对于吴为山这个名字,大众知道他是《孔子像》的创作者,是首届中华艺文奖的获得者,他的雕塑曾经打动了荷兰女王,他还是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的雕塑金奖获得者,也是英国皇家“攀格林奖”的第一位亚洲获得者。这些容易被媒体捕捉到的热点事件,总是把吴为山描述得像一个被不断冠以荣誉光环的外交官。
但吴为山本人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总是有意无意忽略这些荣誉,他更愿意将话题转向谈实实在在的学术工作。经常接触他的人才了解,吴为山这些年来花费了大量时间撰写、主编了近30部出版物,策划与组织了几十场学术活动。在吴为山的描述中能感觉到,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责任更重要。
刚刚结束了9月18日法国巴黎《问道》作品的揭幕仪式,吴为山回国之后又匆忙赶到四川参加某公共雕塑的评审会,23日与助手赶晚班飞机回到北京时已经凌晨1点钟,为的是不耽误24日一早的另外一场重要会议。吴为山的工作节奏马不停蹄,这也是唯一能解释他对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学术建设都能兼顾得当的原因了。翻看吴为山的长长的履历,记者惊讶于他的勤奋与执着。
为时代造像者
这种勤奋与执着是性格使然。吴为山还在青春年少时,就用偏爱艺术的理想和现实进行过一番较量,历经过四次高考,他赢了。1983年,吴为山被南京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一名美术系油画专业的学生,结束了他在无锡工艺技校捏泥人的经历:“我心中有一个很大的理想,就是走出泥人的天地,我要走向一个更大的艺术空间。”
的确,四年的执着赢得的是整个艺术道路上的未来:4年后吴为山留校执教;199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创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2003年创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2007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2009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在艺术创作方面,吴为山1991年开始创作中国文化名人雕塑,1996年为荷兰女王塑像,至今20多年创作了四百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遍布海内外。
荷兰女王像
“为时代造像者”的机缘,在1991年的一个夏日,29岁的吴为山接到了一个邀请——“当代草圣”林散之的长子林昌午请吴为山为父亲塑一尊半身像,放置在林散之纪念馆。即使心怀忐忑,吴为山还是应下了这份邀请,踏上了他塑造中国文化名人的起跑线。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当时的条件还是艰苦的,吴为山与母亲、妻女挤在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吴为山在家人熟睡之后的晚上,埋头于品读林散之先生诗、书、画的文化之旅,感受林先生的文化性情……当雕塑完成之后,林昌午的肯定和激动,他的一句“父亲活了”让吴为山惊讶于自己的创作。
从这第一尊塑像,吴为山想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圣贤:“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要用手中的泥土,去留住哲学家的思考、科学家的思维、教育家的思想,以表达我对祖国泱泱五千年文明的敬意……”之后,吴作人、费孝通、田家炳众多名人的塑像在吴为山手中的泥土里呈现出来。在塑像的过程中,吴为山选择了一条新的雕塑之路——写意雕塑,同时也开始了雕塑理论体系的建立——融合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在不可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重在体现人物内在的精神。
1996年,在荷兰作为访问学者的吴为山接到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的邀请,这一次邀请将他的雕塑送上了国际舞台。吴为山感觉到,这尊塑像代表的是中国形象,不禁深感责任重大,他还听说荷兰女王本人也精通雕塑艺术,面对一些大师的为她塑的雕像会说:“很漂亮,更像我的妹妹。”幽默的玩笑中透出她对雕塑艺术专业要求的高度。
聪明的吴为山在女王资料室里找到了一张1977年女王在中国访问时的一张照片,她与牧场上的牧民交谈时的留影,温和友善的笑容引发了吴为山的关注,他用写意雕塑塑造了女王的笑容。雕像得到了女王的赞赏:“这是中国高水平的表征,证实了中国雕塑大师级水平的存在。”
这是吴为山第一次意识到西方艺术界对东方雕塑的肯定,也让他从此走上国际雕塑的舞台,随后他又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在上世纪90年代,西方世界的承认总会赢得国内目光的关注。1998年,南京大学邀请他回国创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提升他为教授。
归国之后,吴为山开始从现代文化名人的创作范围扩大至历史文化名人,老子、孔子、王献之、黄宾虹、齐白石……吴为山通过无数先贤名人系列雕塑梳理着一部雕塑文化史,成为“为时代造像者”。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