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雕塑理论的倡导者——吴为山
2014-09-25 10:34:07 刘倩
吴为山:时代塑造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2007年盛夏吴为山考察希腊,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摄下数千张雕刻图象
对于吴为山这个名字,大众知道他是《孔子像》的创作者,是首届中华艺文奖的获得者,他的雕塑曾经打动了荷兰女王,他还是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的雕塑金奖获得者,也是英国皇家“攀格林奖”的第一位亚洲获得者。这些容易被媒体捕捉到的热点事件,总是把吴为山描述得像一个被不断冠以荣誉光环的外交官。
但吴为山本人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总是有意无意忽略这些荣誉,他更愿意将话题转向谈实实在在的学术工作。经常接触他的人才了解,吴为山这些年来花费了大量时间撰写、主编了近30部出版物,策划与组织了几十场学术活动。在吴为山的描述中能感觉到,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责任更重要。
刚刚结束了9月18日法国巴黎《问道》作品的揭幕仪式,吴为山回国之后又匆忙赶到四川参加某公共雕塑的评审会,23日与助手赶晚班飞机回到北京时已经凌晨1点钟,为的是不耽误24日一早的另外一场重要会议。吴为山的工作节奏马不停蹄,这也是唯一能解释他对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学术建设都能兼顾得当的原因了。翻看吴为山的长长的履历,记者惊讶于他的勤奋与执着。
写意雕塑理论倡导者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的成立,给吴为山开拓的是在艺术创作之外的一条路——雕塑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其实他曾经在大学毕业之后留学任教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第一部著作,26万字的《视觉艺术心理》,吴冠中先生还为她题写了书名。
成立南大雕塑研究所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吴为山提出了他的 “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成为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理论的创立者,并倡导 “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主张艺术创作要融汇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并提出“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将文化精神融入于雕塑艺术创作中。
在写意雕塑这一领域内,吴为山的创作和理论都走在最前沿。幸运的橄榄枝继续不断向他抛来,2006年,他的写意雕塑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号厅里展出,他也因此被邀请北上筹备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
对于已经在南京扎根的吴为山的家人来说,离开并不是那么容易,他的妻子曾经说:“到北京我不是很喜欢,原因是觉得在大学里,象牙塔似的,很自在,尤其是做个名教授。”但吴为山却并不这么想,他总是善于在不同选择之间开辟一条新路大胆的往前走,即使是一条陌生的路,他也相信自己能够走下去。
2008年,吴为山北上。2009年,他开始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担任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于是,他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展了众多学术活动:组织学术研讨会,跟踪美术文化动态,结合实践梳理新时期美术发展的规律并倡导以发展了的理论指导艺术实践。
诸如举办二十世纪美术家系列研讨会、海峡两岸黄公望《富春山图卷》学术研讨会、作为第三届第四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主席,他策划主持了一至五届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主持“建国60周年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评审和作品展。并创立“王朝闻学术讲坛”,为国际国内艺术理论家搭建思想、学术的传播平台。他策划主持了从海外将熊秉明作品捐赠给国家,主持刘开渠、滑田友大量作品捐赠给国家,并纳入到“二十世纪美术家系列研讨会”加以研究。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