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原始部落的古玉密码

2014-09-26 09:07:55 周珺

杨绍斌

  杨绍斌

  据考古专家证明,人类发现最早的玉器是在8000年前。在中国喜欢玉和收藏玉的人群估计会比全世界任何地方的都多。在玉文化的长河里,有多少人的经验收藏,却只是沧海一粟。

  中华玉文化中心副秘书长杨绍斌,独独喜欢收藏新石器晚期的玉。“收藏就是一种怀旧。收藏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收藏玉器并不是目前最好的投资,因为套现和流通并不方便。”杨绍斌随手打开家中的锦盒,就可以看到龙山文化的玉璜、玉钺,两周时期的三璜环、鱼形玉璜,商周时期的柄形器,龙山文化中的象形器玉鸟、玉刺猬和玉龟。

  最吸引人的是红山文化的勾云佩,一龙一凤的造型在旋转的线条中,如此简洁灵动地呈现,玉质上还隐隐沁红,甚是神秘。看完这枚让今人感叹的勾云佩,杨绍斌又展开一块黑绒布,巧妙地摆出一张由玉组成的面罩,这是一组来自西周时期的玉面罩,它的面部轮廓是由一组小玉片连成,额头是两枚回头兔,眉毛则是两条翘首的玉龙,眉心是个玉璜,鼻子由两块小玉连成,下面坠着的是人形玉,戴着尖尖的帽子。而腮边与下巴两侧都有两枚不同状态的玉龙……不禁令人惊叹当时的工艺和想象力。

  12岁少年的百宝匣

  由夏商周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王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明清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

  杨绍斌出生于“破四旧”的年代,却无师自通地开始收藏,而且他一上手就是玉器。“我12岁时就收藏了一堆明清时期的玉环、玉镯,还有服饰上的玉花片等。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玉已经完全走向民间,当时扬州苏州的玉作坊非常发达。”杨绍斌出生在江南诸暨,西施的故乡,并不产玉,可他小小年纪对古物有着天生的迷恋,而那个时代也轻易成全了他这份迷恋。

  “在那个破坏文物的年代,甚至在后院的竹林里都可以捡到漂亮的玉饰,都是当时人家怕抄家乱扔出去的。当时我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这笔秘密财富都放在一个小箱子里。”杨绍斌后来离乡读书、工作,多年后他渐渐淡忘,没想到去年过年回家,父亲翻出几件当年他收藏的宝贝。一串翡翠珠子和一枚梅花状的玉饰布满时间的痕迹却依旧光洁圆润,这相隔百年的古物,有着幽深摄人的美,如同压襟上绣的花,目光触及,即重新吐芯,让人惊艳。

  喜欢上了良渚古玉

  当年的藏宝少年长大后,迷恋上写作,一开始他就表现出对语言惊人的驾驭能力。从1990年起,在《收获》、《江南》、《作家》、《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木偶之罪》、《饥饿》、《水底的红门》等,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青年代表作家之一。

  此时的杨绍斌已人到中年,当世俗生活被满足的时候,他突然想寻找自己的生命主题。就在这时候,他陪好朋友去藏家家中买古物,没想到他对藏家手里的良渚古玉一见钟情。杨绍斌说,“当时看到了一堆良渚文化的玉器,片刻间就喜欢上了,立即买了其中一件,这件东西我到现在还经常带在身边,古玩行业叫做‘勒子’,也可以叫玉管,这根玉管的质地跟一般的玉管不同,学名叫玉髓,是玉核的那部分。那个时期的手工清晰可见。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它的整个文化期的跨度有1000多年,在那个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人是用非常原始的工具,花很长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一块石头,真是不可思议!”见到良渚古玉的那一刹那,杨绍斌被征服了,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质朴古玉令他神迷

  杨绍斌的收藏梦终于被重新激活,正是这些折射祖先勤劳与智慧的一枚枚古玉,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拯救。杨绍斌在新千年开始正式收藏古玉。这与他的少年藏宝时代已经相隔20年。这时候杨绍斌接触多是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因为生活在杭州,有地域文化背景,寻良渚古玉的机会比较多。他去北京之后,又开始喜欢上红山文化的玉器,而他的文学修养又让他有审美天赋。

  通过著名收藏家艾丹先生的介绍,杨绍斌又开始收藏黄河流域的古玉,“良渚古玉和红山文化古玉都有精美的花纹和精湛的琢刻工艺。而黄河流域的古玉则是粗简,少有纹饰,甚至还会有毛口,表面的切割都不打磨,与南方文化追求的精细截然不同。但我被它的大气、粗犷震撼了。我以为,这才是中华文明的正脉。”

  杨绍斌的收藏体系,从最初的高古玉,渐渐集中到礼器和神器中。而最早出现的神器和礼器相当于玉文化创世纪时期的散金碎银。他收藏的这些神器和礼器可以说是收藏市场的劫后余生。从零散到系统的收藏,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沿着玉文化拾捡文明碎片的过程。因为喜欢玉的人群里,喜欢古玉的虽然不少,但真正懂得古玉的人并不多,这给了杨绍斌从容收藏的空间。

  情痴十年“柄形器”

  在对古玉把玩的十几年中,杨绍斌还能看到古人不能看到的美。因为古玉在地下多年,受各种矿物侵蚀,会有沁色和矿物结晶体。但这沁色会在藏家的把玩中又会出现变化。杨绍斌说,“石头会说话。通过古玉,我可以看到春秋到战国时期的风尚奢靡,也能渐渐地欣赏到玉的本来面貌。这些过程是每个玩玉之人最享受的乐趣。”正如杨绍斌所说,浩浩的中华玉文化,需要更多的藏家来打这口深井,才能更彻底地破解遥远的神秘古玉。

  在众多的高古玉中,他被一种柄形器迷住了。这类古玉至今不知道其用途,发现多在墓穴中,散落在主人的脸上,手里,而且数量众多,造型变得也丰富,有30公分长的罕见柄形器,也有打孔和未打孔的,而且发现的地域也众多,时间跨度从夏商周近1000年。在台北博物馆出版的《敬天格物》中有对柄形器的记载,称其为祭奠祖先相关的礼器。在富豪墓里,柄形器下端还有朱砂痕迹。这些神秘痕迹,让杨绍斌认为其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玉璋。

  近10年,他四处寻找这类柄形器,试图找出他们身上的秘密,最早收的柄形器也要3000元,可以在杭州买一平方米的房;在2006年,一枚柄形器开价2万元,可以买到很好的玉璧,但是他依旧执着。因为此类玉器市场流通量少,他的收藏集成系统,已经有博物馆希望他能系统展出,而他也希望自己这辈子都说不清楚的柄型器,起码收集齐备,以备后人来研究,这仿佛就是他收藏古玉的使命。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