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建筑书隐楼成风雨楼

2014-09-26 09:42:27 王亦菲 王珍妮

  

  书隐楼内,只见这座蕴含上海历史的老屋已破旧不堪,楼内木雕、石雕装饰却依然精美。肖允 朱诗尧摄

  说起上海老城厢园林建筑,首先想到的是豫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距离豫园不到2公里的一片低矮的老房子中,隐藏着与豫园历史同样悠久的一栋清朝私家住宅——书隐楼。

  近日,摄影师周全拍摄的一组书隐楼照片引发了市民广泛关注。照片中,这栋市级文物保护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风雨飘零之感。

  这个被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视作“清代留存下来最完整的民居”,缘何会成为“风雨楼”呢?书隐楼保护困境的背后,又有哪些现实的困难?

  摄影师惋惜:记录下残缺的世外桃源

  周全是一名“90后”自由摄影师,从小在上海的老弄堂长大,有着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相约去拍摄一些老建筑,朋友喜欢拍摄老弄堂,我比较喜欢拍摄老城厢的变迁。”

  他听说黄浦区天灯弄附近有座老宅书隐楼,就去一探究竟。不巧的是,他去的当天,屋主并不在家。此后两周时间内,周全接连拜访了3次,都吃了闭门羹。

  9月21日下午,周全再次来到了书隐楼。这次,他运气不错。屋主郭阿姨刚好有朋友来访,得知周全的来意后,允许他进入参观、拍摄。

  “我当时就被这个宅子迷住了。”站在偌大的天井中,环绕着他的是四面高达12米的围墙。有别于一般江南别院的小楼。书隐楼有两层,曲径通幽。

  “尽管很破旧,但随地堆放的石材、拆卸下来的木板都透露出一股历史的味道。”周全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门。

  随着参观的深入,周全的情绪从最初的赞叹转化成了惋惜。“二楼基本损坏,还有一处厢房塌了。为什么这么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不能好好保护起来?

  周全希望这些照片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尽快能将书隐楼保护、修缮起来,这是一处残缺的世外桃源。”

  记者探访:正厅破败难辨旧时繁华

  绕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小弄,拐了七八个弯,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座藏在闹市中的市级文物保护建筑。

  从天灯弄的大门望去,棕色的大门和附近老宅没什么区别,只有门口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石彰彰显它的特殊地位。

  书隐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副总编修、与纪晓岚齐名的榜眼沈初所建,光绪七年(1881年),由商贾郭家(注: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此后一直为郭氏私宅,至今已经六代。解放后一度改为工厂,改革开放初,书隐楼重归郭家。

  郭阿姨给记者开了门。她今年60多岁,是上任屋主郭俊伦先生的女儿。

  踏入书隐楼,木门后的老宅破旧程度更甚照片。走道上,原本的六角古井已被封闭,船舫、花厅也都面目全非。正厅内部用大腿粗的柱子撑着,防止其坍塌。

  “2002年的时候,台风登陆上海,西厢房就倒塌了。”郭阿姨说,与西厢房连着的女眷楼和专供家族女性看戏的戏台也受到牵连,有倾倒之虞,相连的风火墙呈现S形,摇摇欲坠,“后来文物部门来做了加固,正厅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不过,精美的雕刻,依稀可见往日的风采。“你仔细看,每个圆圈里面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郭阿姨指着看似普通的木雕大门说,“这都是纯手工雕刻的,所有接缝处都是木制。不过很多都因为年久、泡水都烂光了。”

  最具特色的是书隐楼门楼砖雕,门坊上刻着“西昌伯磻溪访贤”的故事,两侧分别是“穆王朝见西王母”图、“老子骑牛出函谷关”图景。楼门东西两侧厅墙上,各有一块镂空立体雕刻的砖雕屏风。“东侧是福禄寿三星祝寿,西侧则是八仙游山图。”郭阿姨说,砖雕难度远比石雕大得多。

  “十多年前,二楼楼板就烂掉了,我走着走着,突然楼板穿了,我一下子掉到了一楼。”郭阿姨指着地上一块开裂的地砖说,“这就是那时候被我坐裂的。”

  记者离开时,郭阿姨抱起那只一直盯着水缸内红鲤鱼的母猫,坐在了原本是花园的天井里。闲暇时,她和朋友会在这里切磋球艺。“12米的围墙一砌,一点风都没,打羽毛球再合适不过。”在一旁厅堂的木桌上,放着积满灰的第一代老式电视机和一副半旧不新的羽毛球拍。

  [书隐楼何以落魄到如此境地?]

  产权复杂:归属20余人,郭家曾开价2亿

  “每年都会出资几十万元对书隐楼进行修补,比如除杂草,台风季节还有专门施工队去加固横梁等。但比起彻底修缮需要的上千万资金,这笔费用根本抵挡不住书隐楼的日渐破落。”市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实际上相关部门曾多次想购买书隐楼,提出过房屋置换、经济补偿等方式,使书隐楼产权归国家,由国家出资维护。但因书隐楼产权人分散,且大多在国外,家族成员又有意见分歧,加之对出售价格估价不一致等因素,出售方案始终未能通过。

  郭俊伦去世后,他的子女分为6房,陆续移居海外。现在书隐楼内仅有郭阿姨一人居住。第三代家族成员多达数十人,都在国外,联系不便,令书隐楼产权问题愈来愈复杂。

  “我只是二十多分之一的屋主,不能做决定。”郭阿姨坦承。据悉,2012年底,曾有一家民企联系郭家开出1.2亿元收购价格,但被拒绝。郭家喊出的收购价格也从3000万元跳到2亿元。

  文物部门:若没每年小修小补,更加破败

  “书隐楼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毕竟这种楼在上海是独一无二。但是资金动辄就需上千万元,上海一年的文物补贴也就这么多,不可能全部都拿去修这个楼。中国传统的民居都是木质的,损耗确实厉害。如果不是政府这些年不断小修小补,可能更加破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说。

  那为何不能由政府全额出资修缮呢?

  “政府出资维修,而房屋产权仍属于个人,也需要考虑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书隐楼产权不属国家,如此大的支出,为修一栋私人住宅,立项时就难以通过。”该工作人员表示,产权人无力承担,政府也会给予一定帮助,但并不是全部。

  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看来,书隐楼的文物价值在于它是目前清代留存下来最完整的民居,它里面的雕花,花色都十分精美,可惜很多都已经破坏了,“重要历史建筑不应受到产权局限,必要时可通过腾迁置换或将一定年限的使用权拍卖,筹集的资金可解决征收补偿费用。国外就规定,房子需要修缮而屋主又不修,政府就强制修,然后从屋主银行账上扣款,当然政府也会提供很大的补助。”

  那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证实,国外确实有类似规定,个人出资维修后,政府会在个人税收等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如果个人没有能力,房子可能会被拍卖,但目前国内尚无此规定。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