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数“艺术饭店”里的艺术
2014-09-28 09:31:00 罗颖
艺术饭店入口正对着刘韡层层重叠的几何彩色线条的绘画作品
最近,一部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电影被文艺青年们追捧得不亦乐,锐利的色彩、鲜明的对比以及对称式的构图,让每一个镜头仿佛一幅幅西方经典油画,戏剧性的情节,加上“新艺术运动”建筑典范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于是,有影评人总结道:《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写给新艺术运动的老情书。我很喜欢这个标题。艺术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总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尽管那只是虚构的一幕。
在现实中,如果将艺术彻底的放大,它和一家饭店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效应?位于上海漕宝路400号的艺术饭店就实施了一次这样的实验。当然,相比布达佩斯虚无缥缈的文艺腔调,艺术饭店的创始人——收藏家乔志兵和艺术家徐震则把它当作是一次当代艺术融入生活的实践。
若论装修,艺术饭店与其它普通饭店并无二异,淡蓝色的坐椅倒是在色调上稍稍凸显了它的情调,但这远不够。一间餐厅,不仅要暖胃还要暖心。入口正对着刘韡层层重叠的几何彩色线条的绘画作品,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过目不忘。就像《布达佩斯大饭店》前台挂着的那幅虚构的世界名画《苹果少年》,它就像一篇文章的导语,开头必须精彩,才能引人入胜。徐震、刘建华、宫岛达男、傅丹等艺术家的作品分布在大堂内。二十间包房都由艺术家们的亲力打造,包括张恩利、杨福东、周铁海等。这成为除餐厅之外极具吸引力的一招,即便食客们可能不知道这些艺术家们的名气有多大。毕竟,总有一些低调的好东西不在公众视线里。“我现在和艺术家合作,比如在上海做艺术饭店、艺术KTV等,就是希望能让艺术影响到更多的人”,乔志兵曾对媒体说起自己的真实想法。
收藏的乐趣,永远都不在于占有。
相比艺术饭店的精巧,位于同一栋大楼,拥有上百件艺术品的上海之夜KTV才是重头戏。这家成立已有十年之久上海滩老牌夜总会曾经也因为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面临转型的困境,因此几乎每年都要对一个楼层进行翻新。不过,这倒是平添了几分老上海附庸风雅的情调与中西相混的微妙氛围,装饰风格低调中显奢华,配以趣味性的艺术品,着意营造会员私享的氛围。
乔志兵自2006年开启当代艺术收藏之路后,除了部分储存起来,大多都放置在他经营的几家酒店和夜总会的公共空间里。上海之夜的艺术品几乎囊括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中坚力量,曾梵志、张晓刚、季大纯、杨福东、丁乙、张恩利、王兴伟等,还有如仇晓飞、陈飞、高磊、欧阳春、李晖等年轻一代。除此以外,更有达明•赫斯特、奥拉夫•埃利亚松等国际大腕的作品。艺术的混血感极为强烈,其作品的体量与质量大可与美术馆相媲美。据工作人员透露,这里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考察团。
“美术馆展示的作品,往往剔除了其它的元素;而我们展示在公共空间里的作品,跟环境有机结合,很多人说更耐看。其实藏家的任务,就是展示和保管好这些艺术品。”乔志兵说。在他的悉心打理下,这些平日里看似高贵冷艳的艺术品如同坠入凡间的精灵,一点儿也不亚于所谓的专业布展。作品、灯光、家具,浑然天成。我们拍摄时间恰与KTV晚七点的营业时间擦肩而过,只好凭白日淡定的气息想象这家久经时间锤炼的KTV在霓裳艳影装扮下的靓丽光鲜。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