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设计·上海”到“西岸艺博会”:上海当代艺术与设计市场的潜力

2014-09-28 11:14:58 彭菲

上海全城热“艺”系列报道之二:上海,设计与当代艺术之都?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近日,刚开幕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下称西岸艺博会)俨然成为城中一大“艺”事。这场同时涵盖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博览会采用5+25模式(5天艺博会,25天特展)。整场展会以“小而精”著称:25家画廊和6家设计类参展商,这对于在上海举办的艺博会来说,体量是较小的——目前沪上规模最小的艺博会是今年6月举办的亚洲画廊艺术博览会,其仅甄选17家画廊。

  进入展会现场后可发现,艺术和设计被分别规划在两层空间内,一楼散步着25家国内外知名的当代艺术画廊,二楼则是开放式布局,依次展示6家设计机构的作品。那么,为何主办方在有限公间内同时设立当代艺术和设计?艺术与设计,是否将成为沪上文化软实力的新亮点?

  从“设计·上海”到“西岸艺博会”

  其实,除西岸艺博会之外,今年2月的“设计·上海”艺博会曾率先掀起设计收藏的热潮。该博览会由顾之骅先生于2年前率先提出,由屡获殊荣的英国设计展览组织者Media 10 公司与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及上海艺博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共吸引Magis, Flos, Fritz Hansen, Alessi, Boss Design, HAY, Cole & Son,设计共和代理品牌Moooi, Tom Dixon, Bd Barcelona Design等品牌参展。

  今年2月,杨丹凤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独生子女政策》参加展会。她评价道:“‘设计·上海’面向整个设计领域,我的conceptual desigh(观念设计)是比较小众的一部分。同时,该该展会面向大众,而西岸艺博会则采取分众策略。”谈及国内藏家对观念设计的接受度问题,杨丹凤表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到:“之前有个香港客人想买我的作品,但他不知道我是谁,当他知道是一位中国人,东西还在中国做的时候,他就没买。但一位美国客人,我们在伦敦展会碰到,她看中了我的作品很喜欢,之后知道是我做的非常欣喜,直接就买下了。”

  另一方面,近年来,设计类展览也在上海应接不暇地开展着,其中,去年12月3日开幕的《上海艺术设计展》,以“美学城市”为主题,探讨成功的设计之于城市的意义。著名评论家Norman Klein在主论坛《设计与城市》中提到,所谓的“全球化”时代已是“过去时”。“原本适用于建筑领域的计算机参数设计,目前已逐步转移到人的情感和生活领域中。因此,诸如讨论‘道路越来越宽,使它放弃了行人之类’的话题,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设计师需要把视野放得慢一些,将关注的焦点投放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地方化、更个人化的设计。”

  针对上海当代艺术与设计类的艺博会话题,Lorenzo Rudolf回忆到:“我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还是法兰克福书展总监,关注的是书籍要多过艺术本身。但当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的很多朋友在国外看到很棒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认识了一些艺术家,于是来到中国,但却一无所获(but found nothing)。现在的上海市场,和二十年前的欧洲很像,富豪们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他们乐于尝试。我能够告诉你,现在韩国和印尼遇到很明显的问题。首先,韩国本地的艺博会竞争激烈,又受到亚洲其他国家艺博会的影响,因此地位大不如前。另外,韩国和印尼的确有非常顶尖的藏家,但可能就5位以内,除了他们以外,几乎没人收藏。那一旦他们将收藏眼光放到西方和中国,对本地的艺术家、艺术市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打击。中国截然不同,中国的藏家基数是金字塔形的,最富有的虽占塔顶,但底部有大量的原意入场的藏家。”

  Lorenzo Rudolf 认为,上海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他认为,若要整合艺术与设计,比如将两者放在同一艺博会中,最好的方式是‘融合’在一起。他解释道:“就像打造一个高端样板房:空间中放着设计师品牌的茶几,上面放着一件小雕塑,墙上再挂着一幅作品。专业的买家进场后,可能对茶几和雕塑都感兴趣,但单独放置可能没有那种效果。这就是他们的敏锐度和购买习惯。”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