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海春写意 由繁入简见性情
2014-09-30 14:34:23 未知
萧海春水墨梅花图(局部)
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独占芳菲”萧海春花卉展
作为当今中国画领域深研传统的代表者与海上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知名画家萧海春一直以或雄浑或清润的山水画名世,然而,昨天在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独占芳菲”萧海春花卉作品展却让人颇感意外——展出萧海春水墨花卉作品近六十幅,相比较山水画的浑厚华滋或古雅,更见放逸与性情所在。
“中国写意花卉说到底绝不仅仅是技巧,而是学识、学养、笔墨功夫乃至人格的综合体现。”萧海春说。
这样的意思其实在针对中国山水画的现状与反思时,萧海春也曾表达过——这也可以见出这位上海中国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在“道与器”之间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对于一位山水画家一下子展出如此多的写意花卉,萧海春说其实这几年一直在画写意花卉,只不过没有集体呈现罢了。而所有作品,无不凝聚着他对中国写意艺术的思考与创作实践。
萧海春的艺术其实最早是从写意人物画入手,继而转涉西部山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步入传统境界,自甘寂寞,烟云日课,潜心于传统技法的研究,上起唐宋,下至近现代,遍临历代名家名迹,进而树立了笔墨繁密、浑厚华滋的艺术风貌。然而,在多年的山水繁笔后,近三四年来,萧海春又开始了对简笔花卉的探索。早在三年前松江画室期间,绘写山水之余,萧海春便常以写意花卉抒写自己的性情,远法宋元,一直到青藤、白阳、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等,“绘画对笔墨高度重视,但不是技术崇拜。一根线、一块墨迹,是符号,是技术,也是精神。”
此次画展将持续到10月9日,共分两层楼面,既有尺余小品,也有鸿篇巨制,均深谙书意入画之法,既包括上世纪90年代临摹八大山人、青藤的小品,也包括近几年创作的巨幅花卉《野明珠》、《月色罗裙一妆裁》、《兰花》,以及新创作的元代钱选画意,或笔墨冷逸,设色清丽淳古,文人雅韵可见;或草草写来,以极简之笔见出精神;或以阔笔纵笔见出内里的铁骨与遒劲;或笔走龙蛇,墨华飞舞,虽是花卉,却有气吞山河之概。
昨天的展览开幕式也成了上海书画界名家的一次雅集。平时深居简出的知名画家了庐认为,萧海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让他的写意花卉笔墨更加丰富,墨法亦多变,这是单纯的花卉画家所无法比拟的。
萧海春坦言山水画的创作对他的花卉创作确有影响,而共有的则是一种畅怀之意:“检索中国花鸟画史,文人们用托物言情的方式与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有读懂花卉的写意历史,才能对当下花卉写意的问题进行检讨,才能找到我们创作中的症结,如果从草木中能见出大世界的话,那么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草木性情的魅力,才能让寻常的草木在画史中独占芳菲。”
早报记者 江村
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