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写在复调展览之前

2014-10-07 22:46:25 林书传

  北京,对我来说不陌生。18岁来北京学画,不懂什么是艺术,没有烦恼,有梦想。10年后又一次长住北京,以为自己懂艺术,满是烦恼,质疑梦想。这是成长与理想的悖论。记得六月的一天,望着北京黑桥村2道8号院门口的旧红旗,那是北京少有能看清楚的晴天。便在朋友圈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北京,很少看见褪色的红旗与不褪色的云。”这是一座城的悖论。

  北京,这是一个爱恨交加的城市,这里有最好的展览空间、最职业的观众、最权威的媒体,最慷慨的藏家;有钱、有资源、有“星探”、有香槟,有人整天跟你谈论艺术。与此相对,北京每天还充斥着无效的展览,重复的评论,无休止的应酬,复杂的圈子,无关乎艺术的交易。艺术家每天都应付或迎合着媒体,敷衍或讨好着藏家,保持着与市场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北京,这样一个机会与危险并存的城市,他成就着艺术家,也在摧毁着艺术家。

  这其中便延伸出两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你如何被认定为一个艺术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非常依赖无效的简历。年轻艺术家们毫无例外毕业于各大艺术院校,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文凭等同于艺术家的居民身份证。有了它,年轻的艺术家可以轻松获得社会对其“艺术家”身份的认同,其任何创作亦可被称为作品。究竟是艺术家成就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这看似是鸡生蛋还是蛋孵鸡的历史公案,但却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观众审美缺乏自我判断的现状。一切关于艺术家创作,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判断都需要借助专家、媒体或者市场来进行二手嫁接。这是一种集体的审美懒惰和无知。因此我们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对复调第一期展览提出“如果你不成功,还做不做艺术”的延续:“你成功了,还是不是艺术家?”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让普通的观众完全有理由去质疑每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我们是更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还是优秀的艺术家。第二个问题则值得每一个成功过或即将成功过的艺术家们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理性的质疑:在当今的社会成功学的价值评判体系中,艺术家的成功是不是有意义?将艺术作为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所创作的,究竟是该成为艺术家解决自我内心问题的途径,还是被他人拿来消费的商品?作为艺术家,你的作品更应该在思想领域流通,穿越历史,沉淀为美术史的一部分,还是在商品领域流通,成为等价的虚拟货币。这便是一个回归到艺术本体且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借用成功学的概念,一个成功的展览在乎它收集了多少成功的艺术家,邀请了多少成功的展览嘉宾,笼络了多少媒体资源,吸引了多少观众,销售了多少展览作品,或有多少艺术家会通过展览即将成功。当然,这种成功学的价值判断是每一个展览都需要面对的社会标尺。如果要在展览中冷静思考展览成功的真正意义,我们也可以试着把展览喻为艺术家,进而用同一种疑问思考同一个问题:“展览成功了,还是不是一个展览?”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