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艺术家专访·国画篇第16期】林蓝:艺术很残酷,我们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
2014-10-09 16:51:43 陈伊东
编者按:生态,是一个生物学上用以指涉生物环境状态的学术用语。但在社会形式发展多元化的今天,跨界的思考与传播显然无可厚非交叠的语境里,“艺术生态”则显然成为艺术史学和媒体传播关注的又一个情境用语。艺术生态是影响着某一区域艺术环境发展的存在状态。而广东作为全国艺术生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支,却一直没有被真正全面的涉足和了解过。值此,雅昌艺术网携手比玉堂画廊,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家集群展开系列的专访关注,以对话访谈的形式,从每个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各自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梳理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的教育体系,以此揭开广东艺术家生态调研的帷幕。
她的祖籍是广东粤东的潮汕地区,但自小生长在广州。父亲是著名岭南现代艺术名家林墉,母亲苏华亦是当代岭南艺术家,而她自己,如今也是当代岭南的著名艺术家。林蓝在初中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过绘画的训练和学习,反而是对文字有着那个年代那个年纪的女孩本能的喜爱和敏感。她如很多青葱少女般有过对自己人生的种种幻想,曾希望做一名医生,以医术看顾好家人;也曾希望成为一名作家,以细腻的笔调娓娓道来她所感知的世界。但是纵然彼时年少稚子多梦,却还是在初中升学的时候考取了美院附中。
“父母当时也并没有说过什么,只是在知道我决定了要考附中的时候,给了我一本王肇明先生的书。我自己后来回过头想,也许家学其实就是无形中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的一种习惯或者方式。当时满大家子人十几口,都是画画的,可是就没有一个人告诉你必须这样去选择,可是你就这样决定,并从此走上了艺术这条路。似乎,这才是能让我最安心的选择。”
在那个考上附中即是考上美院的年代,她无疑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生。而父亲林墉在她的人生里从来不是一个强制的角色,只是为女儿的选择打开了一扇门,让她在自己的创作里去找寻和思考。
雅昌艺术网:很多都是家里面老一辈人都会有写字或者是画画,家里有小孩就一个个从小就张罗过来,大家一起,您小的时候也是这样吗?
林蓝:没有,我小的时候,我父亲是15岁考到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我也是在广州出生,不太像这种粤东的每个村子都是拜老先生来学的传统,而且那个时代中国也是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的父母他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跟创作,我是跟我外婆、外公长大的,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精力,我们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会投入很多的精力,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他们能做到的就是身教,他们每天都在写字、画画,做着自己最感兴趣、最热爱的那么一件事情,可能这种东西能够濡染到下一辈,他能教给我最大的事情就是读书,不停地通过读书去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或者说在这个过程里边去找寻自己的一个解决办法。可能像我那个时候以前喜欢写作,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要考美术学院附中,那个时候我父亲也没有说什么,给了我一本王兆民先生的画册,里面实际上王先生是我们美院几代学生的艺术偶像,你可以从自己的不同阶段,自己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在你初学的时候,学到中期的时候,往深里走的时候都能看出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在里面闪烁,那个时候要考附中他就给了我这样一本书,那个时候觉得他很结实画得很写实,那个时候就照着这个木雕去学,后来附中毕业,当时想报考国画系,后来考到国画系,我父亲给了我另外一本书潘天寿先生的画集,他说你学吧,里面铮铮铁骨,对用线的感觉到现在还是影响着自己,尽管自己很多东西是做不到的,但无论如何前面有一个榜样,还是很好的,能够让自己不断地去前行,可能这么一路学习过来,我感觉家里的教育也是通过身教,不断地推动自己,自己也通过不断地读书找一些属于自己的办法,大 概是这样一种情况。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说您喜欢写作,我也看您,就是很休憩的,很文艺的那种,为什么会选择考附中,而不选择我去当作家或者是怎么样。
林蓝:有时候是不是真的家庭因素是有作用的,他们说家学,平时我们不感觉到存在的,但是可能它在关键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我当时从小到大幻想过很多职业的,像我们家里以前我的外婆老是生病,她特别幻想我能成为一名女医生,给全家人都把病给治了,那个时候想做一个医生,但是小时候很喜欢看书,觉得这个东西最能牵扯自己的兴趣跟想象,那个时候想当女作家。但是是不是到了人生,少年跟青年都有很多迷茫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迷茫的时候是不是那种最亲切,内心里面最感觉到默契的东西就会跳出来,让你感觉可能这条道路是你比较安心的,比较安全的,我在这个情况下,我只能选择它,搞不好这个也是你该走的那么一条路。我是感觉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倒是想我将来该做什么,我想做女医生或者说我想做作家,那个时候还想做建筑师,想过很多,种种的选择,我数学不好,我不可能做建筑师,做医生,作家是个什么职业呢?我也想象不出来,后来说画家,画画这个东西还是我一路看着我身边不光是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很多亲戚,我们家里也是有十几口人在画画,他们每天都在这样的劳作,好像这已经变成我们整个大家庭的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它不是艺术状态,就是一个生活状态。就觉得这个东西可能是自己在那么迷茫的时候唯一能够把握的东西,最终还是选择考美术吧。后来就变成自己终身的职业了。
雅昌艺术网:您大学在画画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不是画自己想画的画?
林蓝:当时真的有一点,当时我们班是13个人,到了广州美院国画系的一二年级是基础,是通课,到三年级就要分科的,分人物、山水跟花鸟,那个时候我们班是13个人里面12个报了人物科,因为我们那个时候造型能力强的人是一定要报人物科的,最牛的,身体好的就报山水,两样都不好的就报花鸟,他们有的时候调侃会这样说,当时我就特别喜欢,这个可能是有点儿天性了,因为广东这个地方也是四季这样的,我们家四季葱茏,我家里也是很爱种花,也是保留了我们老家的习惯,到哪里立刻就种得到处都是,楼下也是到处都是花,真的有这个喜欢,花果这些都是自己平时很喜欢的东西,而且我当时觉得进了国画系不光是要画素描,还是国画,还是笔跟墨,可能我们一二年级大量是做这种基础的素描的练习,三四年级如果接触花鸟有可能大量的是做这种笔墨的联系,我当时很想去接触毛笔,很想去接触墨,但是没有办法,全班就我一个人选了花鸟,后来说算了你还是到人物班去吧,又把我放到人物班去了,花鸟画还是通过后来这样喜欢这样慢慢去看,慢慢去学,当时一二年级我们很多花鸟课的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影响,像方楚雄老师,林老师,还有张老师等等对我们影响都挺大的,我们已经在那个时候入门,那个时候已经感触到花鸟画里边的一些自己很感兴趣的点,但是很可惜没有在三四年级能够再去跟他们去学习,去深造,只能在以后的学习里面自己不断地去摸索,喜欢花鸟还是有点儿天性的。
林蓝:当时很想接触笔墨,很想接触宣纸,您接触过美院这几年的教育就知道一年级一定是基础的,大量地去画素描,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写实的能力,二年级就开始接触到这种基础的课程,实际上真正你去找到深入到那门课里边去,其实是三四年级,所以我就很想在三四年级能够接触一些我最近刚刚早上我带我女儿去看了神笔马良,我一看老外眼中的中国是什么,就是水墨,我说可能在庐山外看庐山内,可能他的感觉更能提纲写另一点,那个时候我也是这么想,很想接触笔跟墨,花鸟课能让自己能接触一点这样的,还有两个想法,一方面天性还是喜欢,另一方面因为花鸟画的形没有那么大的约束,人物画对形的结构比如到手跟脚是画兽难画狗,因为手跟脚很紧,画人难画手,这个结构很紧,到你花鸟的时候完全可以放开,可以更自由一点,到时候考虑笔跟墨更多一点,这很可惜,当时没有设,我们那年后来只设了人物跟山水,没有花鸟了,就你一个人报就不开了。
雅昌艺术网:后来读了研究生。
林蓝:研究生的时候有一点其他的想法,那个时候你要说你看文章里边说得比较简单,但是真的是原来选画画的时候有点儿迷茫的,这个东西特别熟悉我就念的附中,到了选国画系也是觉得这个比较熟悉,到了他们说因为在于美院呆了八年,附中四年,大学四年,他们说抗战都打完了,这个时候该明白点儿事了,我记得有一个老师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就请教一个老师我该报什么专业,他说不要再广美了,在抗战都打完了八年那样,你应该去外面看看一些更广阔的东西或者说见识一下更远,在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那个时候就想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是坐在书斋里边,画画只与自己有关,假如我选择花鸟,可能只有我自己的心境有关,但是那个时候整个广东也是领跑全国,整个经济无论是文化各方面,外面好像热火朝天的,我有很多同学都去搞了设计,我就想是不是我作为一个书生也可以融入到社会,就是说在这个社会热潮里面去感受更多,或者说去做一点东西,那个时候就想应该选一个当时心理也没底,自己也觉得没能力去工作,还是继续考研,考研是不是选一个能够跟社会这种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一个专业,我当时想来想去,以郭华伟基础,能考上的只有这个壁画专业,其他设计那些也差得太远了,自己没可能考上,纯艺术的专业也希望自己能够变动一下,当时就是说在中央美院跟中央工艺美院里边选了一个壁画专业,当时我记得我们工艺系的蔡克正老师还有冀德顺老师也给我介绍,给我分析这个,他说可以,其实他说有了国画的底子,再去从事壁画的创作或者是设计其实是挺有优势的,这么说,但是觉得北京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没去过,中央工艺美院在哪儿都不知道,不像现在通过网络就能查到地址,我们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脑这回事,也想象那是一个白雪飘飘的世界而已,就去考了,当时记得提前十三天去了,那个时候北京也下着鹅毛大雪,我记得当时我的小姨也是要考好像故宫一个鉴赏方面的,中央美院鉴赏方面,我们两个一起去考的,住在一个小旅馆里边,天天等着考试复习什么的,北京对自己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雅昌艺术网:你考上了壁画系接触了壁画,所以也有缘看到宋画?
林蓝:宋画实际上在一年级的时候,在国画系的时候已经很喜欢了,因为我觉得实际上整个国画系的课程,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特别严谨的,你在前面中国传统绘画这门东西你在前面已经有几千年了,你一定是不可能说你中间就像孙悟空一样在石头里面跳出来的,你一定是前面已经有很多的传承,你要把这个传承怎么说呢?要把这个东西了解透了,你才能继续往下走,实际上一年级的课程是大量地让我们通过美术史,通过临摹,通过这种实践,通过理论去了解之前我们的前人在做些什么,那个时候大量的临摹,当时很喜欢美术史,大量地去看美术史里边各种各样的图式,我想人都是一样的人,是不是,有时候人也要榜样,要学习的对象那样,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在传统里面找到有那么几个点你会特别感兴趣的,那几个点会跟你有共鸣的,那个时候对宋画是特别感兴趣,就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可能在整个美术史那么多图式里面,譬如我也会对汉刻、宋画,像明代的一些家具的设计等等都会感兴趣,看得最多的还是宋画。
到了中央工艺美院,那个时候我的导师是袁运甫先生,他本身也是对这个特别感兴趣,但是特别逗,我从来也没有跟先生说过,因为觉得这点儿兴趣是在自己脑海里面自己的事情,我就记得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每个星期都要三个研究生到导师家上课,那个时候我先生也六十多岁了,那天就在家里刚刚翻一本宋代印的很好的画册,那种叫散页,每页可以拿出来,他看说这页特别适合你,那是李松的一个《兰花图》,他说这个给你师姐带过去,我那个师姐叫江竹青老师,现在也是在清华美院当老师,他说这个给你师姐带过去,这个适合她,她说了那么一句我就把两张画扛回去了,结果就是从这张画开始,我们当时是每人一个桌子,有一个隔板,我盯在那儿看,每天这么看,慢慢真的是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慢慢可能从这种模仿的开始,模仿他的构图,模仿他的感觉开始,慢慢就开始有了后来的创作,所以我自己一开始的那段时间用金纸的创作都是从《忆兰花》开始,也就是从那个图册开始,真的影响特别大,那张到现在还在,二十多年,现在我也钉在墙上,还钉在那里,有些东西可能好像一个护身符一样,它每天都在那儿看,可能从我像你那么大开始,看到现在哪儿哪儿都钉着,尽管它现在影响不那么直接了,可能就是已经贯穿在自己的整个思考跟学习过程中。
雅昌艺术网:您是什么时候,因为我听您这样说,从您的作品里边应该有王兆民老师的影响,有潘天寿老师的影响,也有一些壁画创作当时的收获,也有对材料的一个实验,您是在什么时候把这些东西全部都收纳起来变成您自己在创作上运用的方式或者是方向直接柔和在一块。
林蓝:后来我想是不是整个学习实际上整个绘画这个东西很真实的,他就是一个过程,他能把你每个过程里面很真实的状态像一个镜子一样映照到你的创作里边去,那个状态包括你很综合的,包括你的人生,包括你的生活,包括你的情感,包括你的周围,包括你对这种专业的态度,专业的处理方式等等,它是一个很综合的映照,它是很真实地映照到你当时的创作里面去这样,要说某个时段突然间形成一定不可能,我觉得现在可能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始终是在路上,还是很多的迷茫,还是不断地是在解决问题的这种路上,而且这个解决是越来越难了,如果说可能在我以前如果有一个想法可能一年之间,反正就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思想就不断地能找到那个结果,这个结果最终反映到您自己的那一年的创作上去,那一年就发生了变化,但我发现现在当你有了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形式或者图式以后你要有一点点的变化可能需要这种努力,可能是十年不定,或者搞不好是十五年不定,越往前越难,自己越固定的时候越要突破就会越难,我觉得这一辈子没有哪个阶段是固定的,只有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往深往高里走,那么才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那么一个路程。
林蓝:我觉得可能每个人只能做他能做的事情,有一些艺术家可能关注社会,关注宏大,他的艺术也能够对这个宏大的社会有影响,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艺术家可能是往自我里面走,往自我的更深处去走,可能也有他的独特意义,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也就是我们这行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说在大丛林中没有一棵树木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样比较有趣。
雅昌艺术网: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因为我看您画的花鸟虽然是撞水撞粉,但是形式上破得很自由,其实您对这种形式,这种图式的一个追求,其实您是在追求一种自由感,并不是说强调一种突破性。
林蓝: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可能是不是学习的原因,因为我觉得在我们同行里面很多人是天生就是画画的材料,像我的表妹她两岁多就开始连自己的床板底下都画满了粉笔,我们有很多同事是生而知之的,但是我自己还是慢一点,笨一点,还是学而知之的,我是觉得慢慢去,有时候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想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样,但是绘画很有意思,他就让自己通过这种往深里或者是往高里的挖掘或者说追求,它能够让你找到那个自我,他会慢慢呈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可能整个对自己来说,要说突破也是自我的突破,但是这种突破并不是刻意的,它是你人生必经的,他是一种自由生长的状态,就是说拟人生肯定是不断地去遇到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把这个问题变成自己的一个必然的历程这样,我觉得可能画画对于我来说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
雅昌艺术网:谢谢林老师,我们今天的专访活动到此就结束了,下一期,请大家跟我们一起期待。
(责任编辑:陈伊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