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进西方艺术的第一人——李叔同
2014-10-11 09:28:43 未知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1880-1942)这个名字,对今天的青年读者来说是多少有点陌生的,但在百年前,在辛亥革命的风云里,他却是文坛上的一位活跃人物,一位创新的勇士。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文学艺术的先驱者。有人用“三一”来赞誉他这方面的卓著贡献。所谓“三一”,即是第一个介绍西洋戏剧至中国,第一个介绍西洋画至中国,第一个介绍西洋钢琴音乐至中国。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前故居,初名康侯,字叔同。他文艺的底子厚实,既是奇才,又是全才。他的高足丰子恺曾这样谈论他:“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金石、演剧。他对于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种都很出色。”比如,他的书法艺术,早有所谓“一绝”之誉。
1906年,李叔同以官费被派往日本留学。1910年学成归国。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专攻西洋绘画和西洋音乐,业余对戏剧活动有狂热的兴趣,他结集几位留日学友组织了“春柳剧社”。这是我国第一个专演新剧(话剧)的团体。他们在日本首次公演的剧目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李叔同自饰女主角。日本著名戏剧评论家松居松翁说,李叔同“确为中国新剧点燃了最初的火把”。
“春柳剧社”第二次在东京公演的是《黑奴吁天录》,李叔同饰美柳夫人。这次演出同样获得好评。李叔同倡导的这种严肃的艺术表演作风,为我国后来话剧运动开创了新风气。李叔同回国后,一度仍从事话剧活动。他设法在上海南京路东口办起了春柳剧场,使话剧演出有了一个基地。
李叔同在东京,先进的是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不久,又在音乐学校兼习钢琴。由于他在国内时对金石书画已有偏嗜,并有相当的基础,故他主要精力在习画。他学的是西洋画,精擅油画和水彩画。
据说,李叔同习画的处女作,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个娴静的淑女,垂发披至两肩,眼帘微掩,若有所思。他受印象派影响,而又兼有写实派之长。后来的画作,日趋老练。他在西洋画上的造诣和达到的成就,美术界评价甚高。有的评论者以为,他的佳作,与世界某些名画相比,亦不逊色。可惜他的西洋画流传下来的稀少。
辛亥革命后,他应邀为陈英士主办的《太平洋报》编辑副刊和画报。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自如的施展。《太平洋报》的报头,是他的手笔;报上的广告文字与图案,大半也是他写的和画的。当时中国报纸广告,一般只有文字,没有图案;而《太平洋报》广告则图文并茂。李叔同设计的广告,文字和图案简单明了,很醒目。画报当时影响广泛,苏曼殊的长篇名作《断鸿零雁记》就初刊在这上面。
李叔同不仅最早介绍西洋音乐至中国,同时是当时音乐界作曲兼作歌的唯一佼佼者。
他深知学好音乐之艰难,曾说:“平生于音乐用力最苦,盖乐律与演奏皆非长期练修,无由适度,不若他种艺事之可凭天才也。”他在日本学习钢琴时,因手指距离短,有时感觉飞纵不灵,竟不惜动手术以助长之。他回国后长期教习音乐,极力推广钢琴。他任教杭州第一师范时,配备了钢琴三架,风琴五十六具,为全国造就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李叔同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皈佛出家前,创作了大量歌曲,既作曲,又填歌词。这些歌曲,社会上竞相流传,后来大都被丰子恺选入《中文名歌五十曲》里。这本小册子选了当代音乐家的歌曲五十首,其中李叔同一人就有二十余首。如《朝阳》、《忆儿时》、《月》、《送别》、《晚钟》等。丰子恺说:“西洋名曲所以传诵于全世界者,因为它们都有那样优美的旋律;而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据我们所知,中国能作曲又作歌的乐家,也只有先生一人。”
1942年9月4日,在抗战的烽火炮声中,这位素以“生宏律范,死归安养”自期的弘一法师,安然与世长辞了。
李叔同在辛亥文坛上的冲杀,是早年的事。那时他对文艺有深邃的认识。晚年他曾回忆早年说过的两句话:“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主张对一个文艺家来说,人格比其作品更为重要。他一生的艺术活动忠实地体现了他这一美学思想。人们敬重他的为人,也珍爱他的艺术。1927年10月,叶圣陶和七八位友人,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怀着崇敬好奇的心情,去上海功德林会见已经成了弘一法师的李叔同。事后他写了精彩的《两法师》一文,在归途中,他想:“这位带有通常所谓仙气的和尚,将使我永远怀念了。”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