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如何向拍卖公司转型
2014-10-22 12:06:21 未知
【国有拍卖行转型报告之二】“老字号”的新挑战
导言:从文物商店到翰海拍卖,不仅是一次业务上的调整,更是国有文物商业机构向二级市场转移的标志性事件。已经仙逝的秦公先生缔造了翰海拍卖的行业地位,与其他商业拍卖行的征集、营销体系不同,翰海从起步便依托着文物公司跨越全国的文物交易体系。由此,翰海的成立就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文物交易体系转型寻找到一个出口。翰海的这种“先天特质”,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拍卖样本。
翰海二十周年拍卖预展现场
同时,翰海给中国拍卖带来的,除了体制上的参考之外,更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拍卖业态,在嘉德承袭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翰海的兴起则从另一个方面奠定了中国拍卖“行家经营”的基础。因此,重新梳理秦公先生创造的翰海、观察翰海20年整体的变化,也是寻找中国拍卖的企业基因。
如同文物商店一样,曾经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老字号”,国有文物商店有过辉煌,但是在艺术品市场的浪潮中,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并且出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经营问题,这是所有的文物商店都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时任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的秦公也正是这样的改革浪潮中创办了翰海拍卖,完成了国有的文物商店向开放式的市场经济的转型。
逐步减少的拍品供应量——从内部消化到公开征集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春潮涌动,当大多数文物商店仍在按兵不动时,一些敢闯敢试的弄潮儿已经先行一步。1993—1994年,依托国有文物商店创建的上海朵云轩和北京翰海两家拍卖公司相继成立,成为“古玩老字号”最早进军拍卖领域的先行者。1994年9月,北京翰海首场拍卖会的总成交额达3300万元,创下当时国内拍卖会的单场成交额之最。
之后的2004年更是被看作是一次改革,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出台,其中第五章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文物商店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不得设立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第五十五条则规定“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翰海拍卖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革,一直坚持到今天。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更是经历了一段迅猛时期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拍卖公司,一方面为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对于老牌的国有拍卖公司来讲,带来更多的是一种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则。当惨烈的市场竞争将文物公司推到进命运攸关的十字路口时,转型求变已然迫在眉睫。
“国有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和私企竞争在很多地方“不灵活”,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在琉璃厂,中国书店、荣宝斋和我们三家国有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比如用人制度不灵活,这是整个国企的通病,离退休人员也是很重的负担;税收制度也是国企面临的通病,我们按章纳税,所有的卖品都是走发票的,但是“古玩城”走的是固定税。致命在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比如同样一件东西我们和私企都用100元收上来,但是私企卖105元就能盈利,我们卖120元也未必盈利。这样我们的竞争优势就很弱。人才和品牌都需要实实在在的“物”做支撑,所以我觉得文物发展的后劲是个问题”,时任文物公司总经理、翰海拍卖总经理的温桂华说道。
而记者也从一组数据中看到翰海拍卖和文物公司的拍卖标的的比例情况,尤其是2000年之后,文物公司大幅缩减了库存文物的投放量,代之的是海外征集,有超过35%的拍品来自于海外。虽然文物公司为了自身在一级市场的稳定性,也曾经在2002年联合八省文物商店,向翰海拍卖提供了25%的拍品,但是即使这样,也未曾再超过当年文物公司对翰海拍卖的拍品供应量。
翰海2014年拍卖古董书画专场 元 五彩碗
就这个问题,记者也采访到了翰海2014年秋季拍卖宝聚斋专题的负责人张先生,他也是一位多年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业内人士,此次是首次加入翰海任职,据张先生介绍,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尤其是拍品的量上,文物公司对于翰海拍卖的投放量已经非常少了,从比例上来看的话,不会超过5%。
“5%的比例是很少的,但是拍卖公司毕竟不是一个以前意义上的门市部,所以说我们作品拍卖行,不能靠文物公司来提供拍品,大部分还是需要靠拍卖行自身的征集能力,但是每年也都会有文物公司的东西进来,只是说支持的力度不如以前了,首先就在第一现在的规模量也没有那么大了,第二我觉得也是文物公司对于翰海拍卖的一个考验,如果说翰海拍卖的东西都是以前文物公司的东西,那这就丧失了翰海作为拍卖公司的意义了”,张总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道。
事实也正如张总所言,翰海拍卖与文物公司之间的这种关系,虽然在某些时期给翰海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翰海拍卖也要依托自身的能力进行正常的拍品征集,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和其他拍卖公司之间的竞争。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