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胡介鸣:2014新作之《太极》

2014-10-22 15:48:32 未知

在极端中寻找平衡——胡介鸣和不断进化的平衡之美

  编者按:胡介鸣的影像装置具有一个核心特质,即通过时间经验生发出“美”。他的影像集群来自于对日常元素及历史史料的再创作。作为作者他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形构(新的)记忆?影像中的“倒叙”与“闪进”作为其装置作品的材料又具有怎样的属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胡介鸣在着意挑战着“平衡”这个概念,通过它内在的转向潜能,试图创造出某种“极端中的平衡”。2014年9月17日,UCCA邀请胡介鸣与田霏宇带来对谈,透过对其作品的介绍,试着探究这些问题,并同时向我们阐明新作《序曲-太极》在他持续实验创作中的重要性。

  胡介鸣:2014新作品之《太极》

  第二件作品叫《太极》,它是一个影像的动态雕塑,实际上也可以把它叫做机器人,它比较复杂,跟墙体形成比较大的对比,体量比较大的东西,9月26号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出。

图片资料

  这个是效果图,是我手绘版画的,我现在基本上不用纸画了,颜料和纸跟我没有关系了,直接拿手绘笔就画了。这件作品实际上是比较大的体量,它的高度是它在动态当中升到最高,有高有低的运动状态。最高的状态是4.2米,它的宽度是6米×8米,由220根人的骨头放大多少倍的骨头组成的,在骨头里面又有一百多台投影机,一百多部影像从骨头里面射出来,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当时我有段描述,在这段描述里面有一些关键词就是一个生物体,自动化控制,一个骨骼,一个悲伤/喜悦,大体量/碎片,现实政治、寓言化,作品的权力等等,是大概有这么一些关键词提出来,它的影像内容又是一个悲伤和喜悦人类的两大极致的情绪在历史当中背景下产生的,因为我希望找到一个非常简洁有力量的一些表述、碎片。

图片资料

  作品制作过程

  首先是一个动态结构,这个是通过几个月的推敲,一开始是考虑到一个人形,发现这个不靠谱,这个实施起来太困难了,因为结构非常复杂,也参照了好多机械的,手臂,生产工具和一些设备等等方面,发现也不太靠谱,这个东西犯不着在这个上面去纠结,参考了好多内容,也了解了一些构造原理。

图片资料

  最后是在荷兰艺术家杨生的作品里面找到了感觉,杨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艺术家,他是做海滩怪兽,这个东西是无动力的,靠风吹着走的,拿着很廉价的材料PVC管做的一个东西。他在长期摸索当中摸索出一套物理运动的机械结构的一些原理,这个原理非常有意思,就是能够解决一些最简单的一些运动,我最后是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上找到了一些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发展,开发现在《太极》的一个基本的结构。

图片资料

  这是开发的过程,这个大年初一做模型,因为这些结构到底怎么样,它的比例关系,当时做了一些模型,这些是手工做的。这是一些机械上的东西,这是手绘的一些图,这是一个当时做的腿跨出去以后,比例关系怎么让它能够跨出去,计算了一下这个比例关系,这是整个身体的一个结构关系和造型,这是做的模型,下面是具体在工厂里面,这件作品在瑞士加工,在瑞士的工厂里面做了1:1的模型,按照我提供的原理和结构做出来的,这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摸透的模型,也能动。当然还在改进当中,基本的单元是考虑是用骨头,选择骨头是考虑到必须要选择一种物质的东西,能够担当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最后就找到了骨头,骨头是我把它认为是既代表过去又代表现在,曾经存在过的一个见证,当时选择是五种骨头,最长条的骨头,还有一个肩胛骨,这个就是他们在整个加工的时候做的,这是上面的骨头。这个骨头经过放大,比例尺寸也是经过计算,计算出来多长,因为它要运动,做出来以后再翻模。

  在骨头里边要把投影机也安装进去,因为要有影像的表现,整个结构是这样的一个关系。这是一些铝合金的支架,这是上个月在工厂里面发过来的图片,有一片把它合起来了,是这样的一个造型。一共有八片这样的东西。高度比较高,投影机有108台投影机在里面。打出来可能打在它身上,天花板、墙上、地上整个是一个缓缓的动态的一个影像。它的动作是非常缓慢的一个运动状态。

  关于影像

  影像当时是考虑怎么播放呢?怎么来做一块骨头控制影像的感觉?这是测试的一个现场,历史型的照片,这个方案还是否定了,因为这个影像单片没法单片来看了,单片在阅读上是无效的,最后找到了非常简洁的一个表现的方式。现在定稿的方案将会在正式作品中出现,表现人在不同的历史场景里面的两个极致的情绪,悲伤和喜悦,就是两个极致的情绪。最后就是不同的年代里头的,悲伤。

  现在进行布展,这是昨天白天开始布展的图片,瑞士的工作团队两个技术人员到,这是缩小版的模型,投影机的位置到底哪个骨头上要装,哪个骨头上不装,搭向哪个方向,是这样搭还是那样搭全部定下来,是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作品确实对我来讲是一个综合性的,这么多年来不管是从思考也好,技术表现也好,艺术的综合性的表现是一个段落式总结的东西,确实在这样一个当代艺术、媒体艺术的一个背景下,我们的表现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实际上多样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个好事,反过来也是挑战,这么多样式的情况下怎么来做,往往是说人有一种综合的能力,我想比如说有十种方式可以做,往往可能只做其中一种,好象有点儿不大对。从学校角度来讲叫跨界,就是跨学科,只有在跨界的过程当中两个学科之间,中间地带是最有创造的可能性,这个中间地带好像又管又互相管不到的情况下最有创造性的,所以这件作品其实也是在机械的、影像的、材料的一个动态的,其实应该说是都是由不同的领域来介入的。想在上面找一个平衡关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