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孙大量——市场的冒险
2014-10-28 11:39:22 张桂森
青年艺术观察报告之“灰色趣味”:“隐士”作品的由冷到热
导言:在展览开幕之前作品就几近预售一空,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稀奇,但是买家多是艺术家的情况又要另说了,这些买家当中有:刘野、毛焰、王光乐、仇晓飞、罗荃木、臧坤坤……一长串名单。这是发生在近日开幕的孙大量个展《日常炼金术》展上的事,灰调子的画面,一抹金黄的暖光从物体本身或背面透出来,画面描绘一些日常事物:火柴、老鼠、镜子、纸盒、帽子、鞋子、杯子、蜡烛、灯泡、筷子、女人……至于画面风格,没有刻意的变形,不是卡通,不是萌萌的小清新,也不是冷抽象或热抽象,没有过多符号性的观念附加,也没有以图像进行社会批判的意味,只是看上去好像有点“笨拙”,还有点趣味的灰调子绘画,姑且不要着急去定义它。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绘画正在越来越受到关注……
市场的冒险
“隐士”般的生活对孙大量来讲倒也惬意,然而在岛上创作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并无法完全靠创作维持生活。若干年之后,孙大量的作品更多的是靠朋友间的口口相传,买他作品的人大多是艺术家朋友。创作之余,孙大量要靠另外的工作补给生活,往返于南京市和郊外的“工作室”。紧迫的时候,他经常在南京艺术学院、南广学院代课教学。
直到2009年,一次朋友间的闲聊,诗人肖开愚对这位“隐士”艺术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诗人肖开愚三次坐飞机到岛上与孙大量交流,探讨个展之事。就这样,孙大量的第一次个展在北京的水木当代艺术空间亮相。“从此之后就开始有了一些转机,后来又到了伦敦做了一些展览和个展。”孙大量回忆到。
在《日常炼金术》敲定之前,画廊合作方也并非有十分底气的。对画廊来讲,孙大量并没有厚厚的展览履历,也不是刚毕业的“小鲜肉”,选择这样并不算年轻的艺术家实际上就是一种冒险。
“挺冒险的,当时做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藏家是否能接受,当初决定做的时候心里特别没有底。”林大艺术中心的经理王一妃坦言,认识艺术家孙大量也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只是觉得这位艺术家很特殊,但一直对他的市场不是特别有把握。“因为觉得最起码在国内没有这种类型的,他的这种看上去笨笨的绘画表达方式很少见。可能他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或新的观察日常事物的一种角度。通过他的绘画语言去达到这个东西,别人看到会耳目一新。”
而此次的策展人朱朱则说:在语言上,他让人想起“穷得只剩两个睾丸叮当响”的流浪汉,每幅画都留有反复涂抹、修改和挣扎的痕迹,他也经常自嘲自己的“业余”,却殊不知这种业余反倒是魅力所在。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以技艺见长的画家买他的作品?
“可能几年前很多人接受不了这种风格,可能现在很多人炫技,天天强调技术和形式的东西,太腻、太甜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另一股力量的出现去颠覆掉。艺术就是这样,不断否定中往前,一个东西发展得特别过的时候就会有新声音出来质疑它。”王一妃顿了顿补充到。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