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方:谈谈良渚文化玉器

2014-10-29 10:08:59 古方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一支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于世。玉器出土地点集中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常州一带。重要地点有江苏武进县寺墩遗址、吴县张陵山和草鞋山遗址、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墓地、浙江余杭县反山墓地和瑶山祭祀坛遗址。良渚文化几乎每个遗址、每个墓地都出土有玉器,而且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其中最令古玉研究者感兴趣的就是三叉形冠饰、玉戚、玉璧和玉琮。

  三叉形冠饰的下端呈圆弧,上端分为三叉,正面微弧凸,背面三叉的上端和下端下中部均有凸块,凸块上皆有上下贯通的小圆孔(图一)。正面正中用阴线细刻兽面纹及蹲踞的下肢,兽面上方刻冠顶外缘(图二)。两边叉上端用阴线刻一对神鸟,背面四个凸块上也用阴线刻出两只圆眼和卷云纹等细密纹饰。刻纹纤细,肉眼难以辨认,这类玉器一般宽5.9—8.5厘米、高3.4—5.2厘米。出土于死者头部附近,出土时中叉的上方紧连一根长玉管(图三),往往还有成组的,3—13件玉锥形器同三叉形冠饰相邻或叠压。因此,三叉形冠饰、长玉管和呈集束状的锥形器,是配套组装成整件使用的。据推测,三叉形冠饰应是戴在首领头上的王冠。

  图一

  图二

  图三

  三叉形冠饰及其附件,与汉字中的“皇”字义形正相符合。皇的本义为冕,也就是冕的象形,上部像插嵌五彩羽毛的冠饰,下部为冠架,今天一些简化的皇冠图形也是在圆形帽上面画三支带宝珠的尖叉。古代文献曾记载说远古时有虞氏部落首领就是戴着彩羽的冠冕举行隆重祭典的。古人所想象的天神,也是戴着五彩之羽的冠冕,后来,这种有精美玉构件和彩羽合制而成的冠冕被称为“皇”,含有富丽堂皇之意。封建王朝时又进一步将最高统治者与天神结合为一体,称为“皇帝”。可见,良渚文化的玉三叉形冠饰是中国最初的皇冠。

  玉戚呈风字形,两侧边略有内凹弧,左右不对称,磨制抛光精致,光洁闪亮。戚上部有一个小孔,孔径仅0.5厘米,小孔上方有捆扎和擦痕,有的戚刃部上角有一浅浮雕的神人与兽面复合像,下角为浅浮雕鸟纹。玉戚与玉冒、玉镦共同组成权杖,往往出土于死者身旁,是死者生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图四、五)。戚,在史料中记载为武乐之器。同时,戚也是权力的象征,说明墓主生前曾担任过军事职务。良渚时代,巫术很盛行,身兼神职和军事统领于一身的部落首领,在氏族部落成员出征前后,为了得到或感谢神祖的庇护,持干戚而舞,以舞降神。

  图四

  图五

  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绝大多数出于大型墓中,这些大墓往往同时还随葬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其它玉器。玉璧一般制作规整,光素没有纹饰,磨制光亮(图六)。玉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作短筒状,外壁不很方正,俯视似手镯状,一般外壁以棱为对称线,装饰比较简单的兽面纹,多以两个双重圆圈表示双眼,其间雕刻桥形凸块相联,并以长方形突起表示嘴部;另一类作长筒状,形似柱子,外方内圆,一般可分为若干节,每节都装饰兽面纹或者神人兽面纹。最大的一件玉琮出土于浙江余杭县反山良渚文化第12号墓中,被称为“玉琮王” (图七)。它高8.8厘米、内孔径4.9厘米、重达4.5公斤,呈浅黄和白色。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个神人兽面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图八)。这件大玉琮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杰作。

  图六

  图七

  图八

  玉璧、玉琮所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呢?当时还未出现像后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玉器严格礼制化的情况,原始先民制作这些器物,应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埋葬习俗及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有密切的联系。一些学者把随葬成批玉璧、玉琮的墓葬称为“玉敛葬”,认为玉璧、玉琮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占有它们的墓主、人便是掌握部落祭祀天地大权一类的军事贵族。

  江苏武进县寺墩良渚文化3号墓的墓主是个年仅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却随葬了玉璧24件、玉琮32件,还有一件象征王权的玉戚。所以此人可能已被确定为军事首领的继承人,未及即位便已夭折,但仍以首领对待,这说明军事首领已经变为世袭制了。在这座墓中,玉琮围绕人骨成圈排列,玉璧置于中间,这种排列方法应与原始宗教巫术有关,意在保佑死者平安吉祥,避祛凶邪。

  更多的学者认为,玉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行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其设计与制作应是在巫术的冲动和宗教信仰的驱使下进行的。在远古先民的宇宙观中,世界被分成天地人神诸多不同的层次,宗教人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沟通这些不同的层次。

  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琮上的许多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

  还有的学者认为玉琮是宗庙祭祀时请神明祖先的灵魂降临时的凭依之物。玉琮的中孔是用作神明祖先的灵魂驻留的小屋,祖灵既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所以中孔自上而下贯穿。

  作为祭祀的礼器,玉璧与玉琮同样重要。良渚文化玉璧、玉琮中孔的孔径差不多,在4—8厘米之间,所以推测当时巫师做法事时,可能在竖立的玉琮上方平放玉璧,用木棍贯穿圆璧和方琮的中孔,组合成一套通天地的法器。远古先民相信一套天人感应的宗教,制作与想象中神祗形象相同的礼器来祭祀神祗,以达到天与人之间意识的沟通与交流。

  既然玉琮、玉璧是通天思想的寄托,那么掌握玉琮的巫师便能代表人们共同体的意志。祭祀的权限是他作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最高代表而被赋予的,因而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类人中有些本身就是部落首领,例如古史传说中的大禹本身就是巫师。这些兼有祭祀身份的显贵凭借特有的地位,占有财富,握有权力,拥有妻妾,杀殉奴隶,实际上已成为最早的剥削阶级——奴隶主。正因为这些政教合一的神职人员在人们观念中具有沟通天地的法力,才使得后世的国王被称为天子或太阳神的儿子,也才能使王位得以世袭。

  良渚文化的许多玉器上,都雕刻有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像,也有称为“神人动物面复合像”或“神徽”。我们以“玉琮王”上雕刻的神人兽面像为例,推测它究竟有什么奇特的含义。

  顾名思义,神人兽面像是由神人与兽面复合而成的。神人在兽面之上,以两个双重圆圈表示一对眼睛,外圈两侧各有一条短线,表示眼角;中部以人字纹和左右对称的卷云纹组成鼻子,有挺直的鼻梁和宽阔的鼻翼;下部扁阔的圆圈中用阴线刻一条长横线和与之垂直交错的7条短竖线,表示张开的嘴巴中露出上下两排16枚牙齿。人脸的左右和上部是头上所戴高耸宽大的羽冠,羽冠由22组作放射状的羽翎组成。人脸戴上羽冠,无疑具有宗教信仰意识。

  神人之下的兽面,也是以双重圆圈为眼,不过其外面有椭圆,上面刻满了平行的长弧线和短直线。连接眼睑之间的短桥形装饰表示额部,额下有由鼻梁和鼻翼组成的鼻子。鼻子下面为张开的阔嘴,嘴中以小三角表示牙齿,两侧外伸两对獠牙。上獠牙在外侧伸出下唇,下獠牙在内侧伸出上唇,有的学者指出这一兽面实为虎头,说明良渚先民信仰老虎。

  神人面部之下是人的上肢,作抬臂弯肘状,手掌平伸,五指张开叉向兽头。兽面之下为兽的前肢,作抬腿、弯肘、伸爪状。人肢和兽肢上,都通饰卷云纹、横竖短直线,弧线等纹饰。因此,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带羽冠的神人正身抬臂骑在老虎身上的形象。良渚玉工采用正面表现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人的半身和虎的前半身,突出人脸和虎面,神人威风凛凛,老虎张牙舞爪,可谓相当生动逼真。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一般认为神人兽面像的真正含义是:神明的巫师骑上张口嘘气、举腿伸爪的老虎,正作法疾驰,上天周游,与神仙往来,以通达天机。老虎是巫师上天通神的动物助手,而神像通体遍饰的卷云纹、直线、弧线等刻纹,则表示云朵和云层,象征着天空。神人兽面像的含义与玉琮、玉璧所表达的宗教意义是相辅相承的,在远古时代,艺术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宗教是艺术的思想内涵,两者共存于一体。可以说,对良渚文化玉琮、玉璧及其纹饰的研究,是打开中国古代宗教和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