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见证与阐释当代生活:2009年至2014年间的中国当代摄影实践(节选)

2014-10-29 17:03:05 顾铮

  在这个人言言殊的时代里,200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或许是人们急于想要了解的。在我们看来,集合了现代与后现代这两者的图像观念与生产方式的摄影,或许最能够跟进并且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展现、指认并说明这个发展。这既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特别需要摄影为主要手段跟进现实、记录观察的时代。但同时,摄影本身的跟进方式,又通过它与社交媒体的相互掺糅,借力发力地扩大着自己的观察、传播与影响范围。

  在今天数码技术八面威风的“后灵光”时代,摄影不仅对于传统艺术的本真性起到了解除其神圣性的作用,更因其与数码技术的自然的接纳与接续而对当代艺术的特质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由数码技术所造成的虚拟现实,既对于人类的知性与知觉,也对于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流通产生了极其复杂与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与背景之下,摄影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摄影所引发的观看实践,其形态、生产方式与传播影响力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今天的我们如何定义摄影与定义艺术带来了什么影响?

  由数码技术助推的捕像与制像手段的飞速发展,更激励人们表现与记录的雄心,有时甚至产生过于虚幻的无所不能的感觉。而恰恰是这种幻觉,所能够带来的也许并不是令人可以盲目乐观的图景。我们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制像与捕像手段越来越方便发达的今天,由此生产与流通、传播的图像的内含与实质反而有显得越来越贫乏之虞。影像生产的简便与简捷,并不就此等同于影像内容的丰富与复杂。我们甚至可能面临的吊诡局面是,制像与捕像手段越简捷,获得的影像可能就越贫乏;生产出来的影像越纷繁,蕴含于影像中的现实感就越稀薄,人的认识与思考也越肤浅。

  在数码摄影与社交媒介联手后所带来的表面看似乎更为民主化的制像与传像的背后,我们所看到与呈现的一切,是不是更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发达的数码制像与捕像手段,有没有可能帮助我们在“后灵光”时代获得重新接近现实、深入现实、处理复杂现实的可能性?如何通过这种由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与现实的全新关系,再次获得有关人与有关现实的深入理解的新可能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今天这个“后灵光”时代对最切近当下的摄影实践加以梳理、探讨和反思。

  这次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当代摄影”展览以“SHANGHAI PHOTO”为契机,有意将自2009 年至2014 年间中国当代摄影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加以展现与考察。本次展览共设三大单元,分别为“边界、漂移”、“景观、日常”以及“社会、身体”。策展团队希望从议题出发来设置单元,以此凸显中国当代摄影中的某些较为明显的趋势,同时也希望这样的单元设置,能够更为清晰地梳理、展现2009 年至2014 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大致脉络与走向,给出一个相对宏观却又不失具体性的描述。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