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可园"重现朝天宫 原主陈作霖为著名史志学家
2014-10-30 17:02:40 未知
如果您是南京的文史爱好者,一定知道陈作霖的大名,《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五种》……这些流传至今的南京方志都出自这位晚清著名史志学家之手。
如果您不钟情于历史,穿梭于南京时,也不该忘记这位先人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所作的贡献。因为是他在告诉我们,南京怎样从历史中走来,让我们明白眼前看到的高楼大厦百年甚至千年之前是什么。
最近,南京可园史志馆在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免费对外开放。可园,是陈作霖在南京曾经的住所,也是他的晚号。史志馆的开放,让“可园”重现朝天宫,市民们可以通过这里走进陈作霖的世界,也可以通过这里了解朝天宫的往事。
陈作霖其人
陈作霖(1837-1920),南京人,字雨生,号伯雨。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聪颖好学,13岁随父亲入斗门桥私塾读书。15岁前几乎读完主要的儒家经典。肄业于钟山、惜阴两书院。1868年,陈作霖随著名学者汪士铎学习古文。其间,他参加了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得以博览群籍。1875年参加江南乡试,中第八名举人,中举后,曾三次北上参加礼部会试,未被录取,遂绝仕途之念,立志撰述,并以授读、校书、修志、著书为业。他的著作总计近三十种、二百卷之多。其中《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五种》等有关南京方志文献的著述为传世之作。文学方面,除撰有《可园文存》《可园诗存》《可园词存》《可园诗话》等外,他还与甘元焕、秦际唐等人,编校刊行了《金陵诗征》《国朝金陵文钞》《国朝金陵词钞》,搜集、保存了南京作者的大量诗、词和文章。其著作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许多国家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都有收藏。1920年病逝于南京,葬于清凉山古林庵后,后迁葬于迈皋桥,其墓地现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古朝天宫
南京版《清明上河图》中有朝天宫两处地名
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位于朝天宫街道辖区内的甘雨巷,为什么可园史志馆选址建在这里?“陈作霖昔日的住所可园正是位于这一片区,今天的门牌号是安品街20号,和可园史志馆的直线距离不过100米。”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站长翟春红说。
走进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一进大门,就看到地上印着一张朝天宫地区的地图。翟春红介绍,这张地图大有来头,是根据陈作霖在《运渎桥道小志》中所绘的地图而绘出的。《运渎桥道小志》是记录朝天宫街道范围最全的一部志书。据记载,古运渎的起点就在秦淮区的内桥西。其两支流经鸽子桥、笪桥、鼎新桥、道济桥、文津桥等桥梁,都能在这张地图中看到。
从地图上还可以看到,朝天宫地区街巷密集,地名繁多,打钉巷、走马巷、糯米巷、绒庄巷……朝天宫街道工委书记张振荣告诉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朝天宫地区的地名历史上有400多个,今天街巷只有96条。这一带的繁茂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可见一斑。《南都繁会图》享有“南京本土《清明上河图》”的盛誉,图中描绘的是明朝晚期陪都金陵商业兴盛的场面,图中在朝天宫地区标明了两处地名,“南市楼”“北市楼”,就在评事街西侧,今天“南市楼”的地名还留存了下来。为此,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特意复制放大了《南都繁会图》,放置在一楼的橱窗之内。
除了这些历史元素之外,在楼外还有一棵梧桐树不能不提。相传,张学良、赵四小姐曾在此漫步。据张振荣考证,民国时期,东北军驻南京办事处的旧址就在朝天宫地区的红土桥,那时沿着红土桥,张学良栽了不少梧桐。有意思的是,位于文体中心的梧桐只有孤独的一棵,其余的十几棵相距大约150米,在鼎新路边,也是当年栽种的。
走进可园
复制“可园”,向南京史志学家致敬
走到二楼,开始走进陈作霖的世界。从一楼到二楼通道的墙壁上,就画着陈作霖人生四个重要阶段的彩绘——“束发游学”“而立志学”“不惑著述”“花甲传道”,墙上还有他各种著作的影印件。
二楼的一间屋子被命名为“可园”。这里是陈作霖历史资料的陈列室,也是史志馆的核心所在,摆放着陈作霖所著的各种地方志书籍,而桌面上、墙壁上也贴着各种关于陈作霖的介绍。他的著作总计近三十种、二百卷之多。在他众多著作中,《金陵通纪》《金陵通传》两部著作的地位尤其卓著。陈作霖以《金陵通纪》记金陵大事,以《金陵通传》传金陵人物,被认为是首次对南京地方历史文化进行全景式研究。
到陈作霖睌年,他所生活的可园已成金陵名园,因此陈作霖晚年又号“可园老人”。
“可园很小,可园很大。”张振荣这样形容可园,“就在可园这处弹丸之地,陈作霖为南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他的书,后人了解了南京的历史变迁、人文掌故。而他的诗词也颇有功力,他对教育的贡献也可圈可点。另外他还是家庭和睦的典范,原配夫人去世后,陈作霖将她安葬在自己读书处的后面,可见夫妻情深。”把市民文体中心叫做可园史志馆,就是向这位伟大的南京史志学家致敬。
可园中遇陈作霖后人
可园史志馆让“可园”重现,那陈作霖生活的真实的可园是什么样呢?可园原址位于安品街20号,记者来到这里,发现眼前的“可园”早已面目全非,没有了昔日名园风采。不过令人惊喜的是,还有两位陈作霖的后人居住在这里。
陈鸣瑾,今年60岁,她是陈作霖的重孙女。“我的父亲陈祖耄是陈作霖的孙子,他已经去世了。他出生那年,陈作霖八十岁,所以我父亲名字叫祖耄,取耄耋的意思。”陈鸣瑾的母亲陈似倬今年已经94岁高龄,她也是现在陈作霖家族里最年长的人。
据陈鸣瑾介绍,过去可园是一个好几进的大宅子,有花厅,有厢房,后面还有一个花园,里面种着很多果树,附近的小孩都到可园里面来玩。陈作霖的儿子陈诒绂曾在《金陵园墅志》描摹过可园的样子,建筑及景点有二十多处,如养和轩、望蒋墩、延清亭、蔬香圃、棠芬书屋、瑞华馆、凝晖室等。随着岁月流逝,这些繁华早已无踪。
后人讲述
八十高龄出任江苏省通志馆总纂
南京五中实验初中的历史老师陈颉,也是陈作霖的后人,他和大哥陈颐都是陈作霖的玄孙(第五代)。
兄弟两人称陈作霖为高祖,是陈作霖的长房子孙。关于高祖的事情,他们都是过去听自己的父亲陈鸣钟说起的。陈作霖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叔祖为同榜进士,父亲是举人。陈作霖聪明颖悟,深得父辈喜爱。13岁时他随父亲入私塾读书,在此期间,他常常游览南京风景名胜,每到一处,都详细记下其自然风貌、人文掌故,对家乡的山川胜迹,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因为太平天国战乱,安品街的老宅被毁,高祖举家避居江淮之间,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们又重新回到南京,重修了在安品街的宅子,就是后来的可园。”陈颉说。
在1875年陈作霖江南乡试中举之后,他蛰居不出,潜心地方史志著述。《金陵通传》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金陵地方人物传记,在可园前后历时近30年完成。全书共45卷,补遗4卷,共50万字,共记春秋以来2000年间的3000人,受到广泛好评,并在1910年传入欧洲。
1918年,陈作霖还以81岁高龄,应冯煦之聘,出任江苏省通志馆总纂,直至1920年去世,为南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后世子孙不少人从事文史研究
作为陈作霖的后世子孙,陈颐和陈颉对高祖为南京所作的贡献深感自豪。而治学的家风也沿袭下来,子孙后代中不少人从事历史研究。比如陈作霖的孙子陈祖同是江苏省志的编纂者之一,记录陈作霖口述,整理、出版《可园备忘录》,而陈作霖的重孙陈鸣钟也是史学家,曾任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记者 王凡/文 赵杰/摄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