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侯玉书:艺术与神秘学的“超空间符号”

2014-11-01 08:19:57 谢媛

  

侯玉书

  2014年,艺术家侯玉书继北京荔空间的个展、台北伊通公园的联展后,紧接着于近日在上海芳草地画廊展出“空间.不思议”的个展,以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2014年新作“意识游戏房”。

  “空间.不思议”的个展体现侯玉书近年来研究Access Consciousness系统与创作的链接,从入门的《创作自述》的视频中,看着他所摄影日常观察的剪辑片段,听着他本人述说着哲学性话语,带着艺术家引发起观众的好奇,开始探索这“空间.不思议”。展览一共展出5件多媒体作品《创作自述》、《圆圈圆》、《侯玉书创作旷时摄影A》、《侯玉书创作旷时摄影B》,2组平面作品《空间.不思议》、《重见天日的散文》;侯玉书对话空间、询问空间,得到空间载体的反馈,装置出凝聚内观感知体验的展示空间,需要观众亲自莅临参与才能体会。雅昌艺术网专访艺术家侯玉书,分享创作观点。

“空间.不思议”上海芳草地画廊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上海这次展览与您之前在北京荔空间的展览有什么不同?

  侯玉书:2014年3月的北京个展,我是想要做出一个好像有宗教氛围的空间。我的创作其实和我有兴趣的一些身心方面课程是息息相关的。我学的东西强调说人的思想意念其实是有能量的,我们所体验的世界的种种状况都是我们的思想,我们所把持的一个观点去显化的一种状态,所以我的这个画面都是等于是把它当成是去怎么动了一个念头让它去显化的一种记录。其实我们宇宙之中各种可能都已经存在那里,是我们动了那个念头去牵引住这些都已经存在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想做一个有灵性的、有宗教氛围的、或者说像曼陀罗般的一个作品,然后要把它布置成一个空间,所以我动了这个念头,然后去怎么捕捉这个形式的内容。当然捕捉的这个内容更具体的讲是怎么跟所谓的老天爷合作,像我这些像曼陀罗的圆圈里面的这些小的椭圆、圆形、颜色,这个都是通过一个掷骰子的过程去选出来的过程。

  雅昌艺术网:听起来像天意注定的感觉,是您跟天意一种对话是吗?您创作的对话的一种形式。

  侯玉书:对。可是这整个架构是我想的,就等于是一种互动,就是我有一个这样的架构,然后邀请这个天意去充满它。这就带到我刚才讲到的当我产生这样的一个念头,然后怎么把这个念头显化出来。当时北京荔空间层挑高六米,所以那个时候我这一组作品其实是做一个环绕的布置,因为我想布置成一个有点仪式性的、有宗教氛围的环境,我把这种颂钵摆在中间,邀请了一个台湾的歌手朋友一起来在开幕的时候做了一个颂钵的敲钵,以及我们吟唱的形式,就等于说真正把它当成一个仪式的场域。那么提到上海展览的不同,由于上海与北京的空间场所不同,所以上海展览中我用了另一种装置的形式来呈现,如你所见,现场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的展现形式。

George Y Ho-Space of Wonder 空間‧不思议 #08

  雅昌艺术网:画面中呈现的符号样的图式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侯玉书:画面中的每一圈圈,它从中心到最外面它一共是九层。我去参考一些数字学的意义,就是九层。它是有偶然性,可是会再加上一些我自己加的规则。这是一个互动,既有随机,又有我的一些规则在那里编制出来的一种状态。这次在上海,我邀请观众敲钵,然后请大家就去穿梭它这样去走,这跟北京不同,北京是一个把你包围在里面的,上海这里是要你主动去穿越它,去里面游移、游走。

  雅昌艺术网:刚才您提到的,画面是有九层次, “九”在宗教中也有特别的意义?

  侯玉书:九就是包容一切,它从零到九,它是最后的那个数字,而且是包容一切的数字。但是九好像又是不存在的,可是九又是前面所有八个数字加起来的总和,所以这就是一个循环性。

  雅昌艺术网:这十五幅作品,都是您什么时间创作的?

  侯玉书:都是去年2013年这一年创作。

  雅昌艺术网:这一系列的作品跟您之前的作品有没有一些内在联系?

  侯玉书:它其实一直在延续我刚才所提到的基本概念,就是其实这些所有的可能,都已经是在宇宙、在天意之中,只是我们要去怎么发动这样的念头去把它显化出来。当然我之前的一个展览,是2012年的展览的时候,那个展览也特别强调的是我用一些几何符号其实它也有一些神秘学的意义。比如说画面中一个圆圈里面有一个点,它其实代表的是人的意识,或者是等边三角形的话是代表的是完美。这是一套一个美国的老师教的一个系统,他把它这样的讲座叫做所谓的“超空间符号”,就是我们不在我们活的三度空间的时候,在更高次元的时候,其实我们一个个体与另外一个个体之间的沟通是透过传送符号,不是像我们要上学讲话要学语言去沟通,那传送符号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这些符号都是几何的形状构成的,像圆形如果没有中间的那一个点,圆形本身就代表是空间的意思,在这套系统里面。

  雅昌艺术网:我刚刚比较感兴趣的就是,您把您的一些图式命名为超空间符号,那是什么时候您把这种超空间符号画在您的画面上的?

  侯玉书:大概是三四年前,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对神秘学的东西感兴趣,就好像是我生活修行的一部分。就是去探索这些不同的 “法门”,然后我会去把我有兴趣的元素都放到我的作品上,就是那个时段,我对这个超空间符号感兴趣,所以我把这些符号放到我的作品里。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占星。所以其实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做跟神话、占星有关的画面,这样的一路走来,就是对这些事情有兴趣。

  雅昌艺术网:如果往后走看作品的话,这个画面九层圆以外的那些东西,是您刻意加上去的吗?

  侯玉书:对。我刚才说的里面是等边三角的元素、还有菱形是代表我们的,就是瑜珈里面有讲到脉轮的概念,它在超空间符号系统它是一个菱形来代表它,就是我们人在从肉体要提升到形而上的纯能量的物质化的层面的时候的那个枢纽是一个菱形,所以就是一个菱形的造型出来。当然也有西藏的曼陀罗那样的元素,也会有配合的其他的形状,主要是从画面上的考量。

  雅昌艺术网:这些作品使用的材质都是您特意选择的?

  侯玉书:对。这个是我已经用了20年的材料,它是一种聚酯纤维,英文是Polyester,是它的丝去压制出来的无纺布。它其实是一种工业用布,它本来是放在机器里面做滤网用的东西。它看起来好像是纸,可是又不是,它其实很强大,你如果能够拿在手上扯,它也是扯不破的。而且它是半透明的,所以在打光线的时候,它除了在最表面有它的颜色外,它还可以有一些透光的效果。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中呈现的另一个方面,水晶玻璃颂钵与这组作品整体是如何构思的?

  侯玉书:这也是我在学习的这些神秘学或者说是另类的能量的疗愈的方法的学习的一部分,我学习音波,学习怎么样用声音来帮人家做个案来舒缓你的身体。意念也是能量,音波也是能量,我就是用敲钵的形式就是说我们动了一个念头,然后我朋友帮忙在另外一端的钵,她会敲,就是这边敲完,那边就是应一声。就等于是说你动了一个念头,然后老天爷就会回应你一个音这样子,就好像是一个反射的镜子这样子的感觉。

  记者:它强调的是一种互动性,展览中的一种互动性。它不仅是说让观众能看到,还能听到?

  侯玉书:是敲了以后,希望你去穿梭它,去走进到这个装置的场域里面去。

“重见天日的散文”

  雅昌艺术网:展览中呈现的另一组作品,“重见天日的散文”是如何创作的?

  侯玉书:其实基本概念是一样的,一样是那种材质,只是这组作品是做在胶和玻璃里。它有两层玻璃,然后我那个画是夹在中间,然后中间有一个像果冻一样的胶膜,上下各一层,其实是五层,中间是那个画,然后上下都贴有胶膜,再是那个玻璃,会被放进一个烤箱加热,然后那个胶膜会熔化,会渗进画布的纤维里,然后这个画布跟玻璃就会合作一体了。所以它不是个装裱的方式,玻璃就是这个画布的一部分,这个系列我把它叫做“重见天日的散文”。我把它叫做一个散文,因为它是小的,它是小品的感觉。一边是我要营造一个庄严的宗教的氛围,大张的曼陀罗的感觉,也这边是一个小品,所以我说它是一个散文。可是“重见天日”,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已经存在了,只是我动一个念头去把它挖掘出来,所以有一点考古的感觉,所以说它叫“重见天日”,因为他的英文叫做Excavation,就是考古学中的“挖掘”,就等于是去挖掘甚至我的内在或者是宇宙里有的东西。因为我们其实都跟天是连在一起的,只是我们没有去注意到这个管道然后去挖掘出它有内容。所以叫做“重见天日”,是一个挖掘,像考古一样,古物出来重见天日。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想到要用玻璃和胶的这种材质?

  侯玉书:因为那个玻璃那一层给我们更晶莹剔透的感觉。我蛮喜欢光穿透的感觉,在平面的状态要怎么样有光穿透的感觉出来,就用玻璃。一方面也是五年前我在台北的国家戏剧院做了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大概有12米长、3米高,整面墙都是用这样子的,整面墙都是嵌在上面。这个材质是那次做公共艺术案发现的,然后就一直延续用在我的后来的创作。

  雅昌艺术网:在展览中,您怎么看待您的作品跟整个空间的关系?

  侯玉书:作品跟空间的关系,就是有时候当下就要做出一些决定。

  雅昌艺术网:谢谢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