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稿】青白瓷的由来与产生的历史渊源(下)

2014-11-03 21:32:17 东郊学堂

  

青白瓷

    研究的内容涉及广泛,研究内容涉及到青白瓷的起源、胎釉成分、装烧工艺、装饰艺术、发展演变、烧造状况、审美风格、鉴定鉴赏等等。 除此之外,在国外,因考古发掘出土有大量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也有不少学者对其研究,如日本的弓场纪知的《论宋代景德镇窑》(《陶瓷研究》第 17 卷第 1 期);美国朱莉叶•艾莫森等著的《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南方文物》2000 年第 4 期);法国的雷奈•格鲁塞著,常仁侠、袁音译的《东方的文明》(中华书局 1999 年 10 月出版)中还谈到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问题,将其与“尚玉”以及宋代时代审美趣味相联系,并作了生动的描述。

  青白瓷与宋代青白瓷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以江西景德镇窑为典型的一类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彻丽洁,胎质坚致,温润如玉的瓷种。它不如卵白瓷那样失透,也不象白瓷那样雅洁素净,牙白瓷那样洁白无瑕,更不同于青瓷那样以青色浓郁。古人就把这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称为青白瓷,这样称谓在宋元很多文献中都有记  载。

  但在宋代没有专门记载青白瓷发展的书籍,所载多为支言片语,大多散见于丛书或者文集之中。如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铺席”条记有:“都城天街……有大小铺席,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布铺、善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条谈到杭州大街上的铺席繁多,有“往大树下桔园亭文籍书房,平津桥沿河布铺,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瓷器……”,同卷“诸色杂货”条有:“……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的记载。

  这两本书中都具体说到临安有专门卖青白瓷的瓷器铺,足见青白瓷受到当时都城人们的喜爱程度,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当时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繁荣状况。

宋代赵汝适《诸蕃志》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青白瓷的相关记载。该书全面记录了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及贸易情况,是研究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提到用瓷器进行贸易的有十四处,其中还明确提到了用青白瓷器进行贸易的情况。如“婆国……番商兴贩用夹杂金银……漆器、铁鼎、青白瓷器交易……”,“丹马令……贸易之货,用甘理布、红布、青白花碗、鼓之属”。“龙牙加貌……货用印花布、八察都布、青白花磁器之属。”“苏门苍刺国……货用青白磁器……”。

  如此可见,当时青白瓷贸易的情况因为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现实考古资料,都足以证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业的盛况。南宋蒋祈的《陶记》中写道:“若夫制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

  到元代,青白瓷名称继续沿用,虽青白瓷已经不再是瓷业生产的主流了,但作为海外贸易的传统商品,青白瓷仍在生产,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如:“1976 年南朝鲜新安底发现的一艘我国元代沉船,打捞出 16792 件中国瓷器,其中青白瓷(包括卵白瓷)4813 件,占沉船瓷器的 28.66%。”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他的《岛夷志略》

  中就有青白瓷器贸易的多处记载,如其中“无枝拔”条记载:“贸易之货,用西洋布、青白处州瓷器、瓦坛、铁鼎之属。”又“罗卫”条中记载:“贸易之货,用棋子、手巾、狗迹绢、五花烧珠、花银、青白碗、铁条之属。”再“班达里”条中记载:“贸易之货,用诸色缎、青白磁、铁器、五色烧珠之属。”

青白瓷

影青瓷

  青白瓷与影青瓷

  纵观青白瓷名称变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称谓有所不同,由最初的青白瓷,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再到青白瓷和影青瓷并称。如今,对这种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瓷器究竟用哪一种称谓更贴切,在陶瓷学界仍有争论,一派观点认为应称“青白瓷”,因为宋元时人皆用此称;另一派观点认为称“影青”为  宜,因为此称颇具风韵,更为文雅,能更加贴切地表达出那种青天碧流,如影随形的魅力和联想。

  关于此争论,笔者认为,应回归历史,尊重历史,只用宋元时期文献中记载的“青白瓷”这个名称,而不用“影青瓷”这个称谓。首先,“青白瓷”自宋元以来一直沿用此名。这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腻洁白,透光见影,釉面莹润,色泽如玉的瓷器,从其诞生起,历史就赋予它“青  白瓷”的称谓,并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一直沿用。而“影青瓷”这个称谓源起明代,到晚清的文献中才有记载,而且当时主要专指明代永乐、万历时期的薄胎青白瓷,并非包容宋元青白瓷。纵使其称谓雅致,我们也不宜将其作为所有青白瓷的总称。其次,“青白瓷”这个名称,从字面上更能显示这种瓷器的特征和本  质。表达了青白瓷积釉处显青,莹缜如玉的质感,薄釉处泛白,洁白淡雅,透光见影的特征。正是由于青白瓷这种釉面莹润,色泽如玉的特征,在当时就赢得了“假玉器”和“佳者莹缜如玉”的高度评价,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青白瓷这种瓷器,也从占主流的青瓷中,脱颖而出,名噪一时,改变了自唐以来的“南青北  白”的局面。也正是白中有青,让人有玉质的感觉,青中泛白,又让人有那种“雕暗花对光可见青色纹影”的感觉,所以“青白瓷”这个称呼对这两种感觉都有所包容,在含义上显得更完整。而“影青瓷”这个称谓,仅表现了瓷器的“青”这个特征,而没有将“白”这个特征反映出来,从名称上就不能完整的表达青白瓷的特征。

  为此,笔者认为,还是回归历史,尊重历史,用“青白瓷”这个称谓更贴切,更真实。同时,近些年来,青白瓷一名更多地为陶瓷考古学家所采用,且已逐渐成为古陶瓷界对宋元这种瓷种的专称。

  对青白瓷起源问题的争论

  .1 传统观点;青白瓷是仿青白玉质的效果而烧制成的,是景德镇窑工首先创造发明的,时  代在北宋。持这种观点的有著名中国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他在《中国陶瓷考古概况》一文中指出,“瓷器仿玉器始于宋代,以江西景德镇首先仿制成功,当时有‘假玉器’、‘饶玉’之称……”。汪庆正先生在《简明陶瓷词典》中也说到:“青白瓷北宋时创烧于景德镇”。中国硅酸盐协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中也指 出:“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以上这些青白瓷的起源和青白瓷系的形成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异议。

  .2 青白瓷起源新说;但近 10 余年来,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各地考古调查发掘中新资  料的不断发现,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展,陶瓷考古界开始对青白瓷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青白瓷起源于何时?是始烧于一地抑或多地同时始烧?从而出现了青白瓷的起源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的争论。 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安徽繁昌窑青白瓷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的始烧年代之争。

  根据安徽的最新考古资料表明,安徽的繁昌窑也在五代烧造青白瓷,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场之一。安徽繁昌窑址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之畔的繁昌县境内,是专门烧造青白瓷的窑场,主要有柯家冲窑、新圹窑、半边街窑、西门窑和骆仲窑等窑址,其中柯家冲窑最大,是繁昌窑的主要集中地。自 19 世纪 50年代发现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四次对繁昌窑进行小规模的试掘。

  2002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考古科技系、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繁昌县博物馆联合对繁昌柯家冲窑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发掘,此次实际发掘面积为 516平方米,清理出龙窑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获得大量瓷器、窑具标本。其中瓷器均为青白瓷,釉色以青白色为主,部分偏白、偏黄或偏青。晚期白胎的胎色多偏灰。器形有碗、盏、碟、执壶、水孟、器盖、炉、粉盒、盘、罐等,其中以碗、盏类最多。从出土遗物来看,窑址下层的瓷器釉色青白或近白,某些瓷器如卷唇小盏等与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出土的同类器相似,上层瓷器主要为宋代时期的青白瓷,通过对整个窑址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发展兴盛于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后开始衰落,至北宋晚期基本停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杨玉璋和张居中先生还对 2002 年发掘出土的部分瓷片样品及制瓷原料样品进行了主要元素化学分析,认为:“繁昌窑创烧于五代,并且此时的繁昌窑已开始使用两种原料混合制胎的‘二元配方’制瓷技术……比过去传统认识的该种工艺开始使用的时间要早三百余年……”。这对我们重新认识青白瓷的起源、制作工艺、流变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繁昌窑群中的另一个较早的窑口骆冲窑,也是单一烧制青白瓷的窑场,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该窑出土的青白瓷,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浅淡,白中略显青色,主要器物有碗、盘、盏、壶、盒等,碗、盘的造型特征具有明显的五代风格,如莲瓣口、葵口、翻沿、腹。

  但是,繁昌窑的研究者没有将景德镇窑青白瓷最新发现的资料作同步比较,在测试繁昌窑标本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找到绝对的纪年坐标作为参考,所以,其观点只是一家之言。造成两地窑址之争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之前景德镇地区早期窑业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开展不足,一些重要的窑业信息未得到及时有效收集,目前景德镇相应的研究机构正加强研究力度,开展大规模的五代两宋窑址调查和发掘,相信不久将来会有重大发现和权威可信的资料支持青白瓷始烧于景德镇的事实。

  景德镇青白瓷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丰富的瓷土原料江西三面环山,从总体上看全境是一个北高南低、朝北敝开的不闭合的盆地。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景德镇就位于这个盆地的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是一座山  明水秀、景色秀丽的江南山城。景德镇在地理上也是得天独厚的制瓷工业区,在古代所属地浮梁县境各地蕴藏着丰富的瓷土、釉浆、耐火土等原料,这些都是制  作瓷器所必需的。景德镇包含瓷土的地层,大致可分为五层,每层都含有丰富的瓷土原料,而且质量尤佳,这就为景德镇烧造出各种粗细不一、适应各种不同火度的瓷器提供了原料来源。宋代重要制瓷原料进坑石泥,是当时制瓷的最佳原料。除高岭、市郊的大洲、三宝篷、银坑、陈湾、柳家湾等外,景德镇附近的  乐平、星子、余干、临川、抚州等县也蕴藏着大量的优质制瓷原料。这就为景德镇瓷器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瓷土原料,也成为景德镇瓷业生产能延续兴盛的重要基因。

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进坑

  2、丰富的水资源

  景德镇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有奔流不息的昌江,它既是景德镇的航运干道,也是景德镇的生命线,它发源于安徽祁门县的大洪山,自北向南流贯城市中部,在市区与东河、西河、南河三条主要支流汇合,最后折向西南注入鄱阳湖。此外,境内还分布着小北河、梅湖河、建溪河等支流以及50多条小支流,  这些支流呈叶脉状分布,遍布乡村。由于境内河床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侵蚀较轻。河床较稳定,河水含沙量较少,故水质优良.很适合制瓷之用。景德镇境内丰富的水资源,一方面确保了瓷业生产的大量用水,同时,还可以利用流水坡降落差作动力,装置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矿石。据文献资料记载,景  德镇瓷业最盛时水碓超过6O00支。古人有“重重水破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的诗句,如此可见其规模之强大,声势之磅礴。这在当时来说可以提高瓷器生产效率,节约大批人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原料的运输和产品的输出。在古代,只有水路、陆路两种运输方式,相比较而言,水路是最便宜的运输方式,景德镇就占尽了这种优势,它处于昌江中游,一可以溯赣江至大庾岭,然后顺北江而下广州乃至海外市场;二可以出湖口到九江,转达长江流域各城市。

  这就使得瓷器烧造所需的各种原料、燃料都可经由水路从外界方便地直达城内良港卸货;各种瓷器产品也可经过水路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丰富的水资源对发展景德镇瓷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旧时景德镇手工陶瓷从业者

    3、充足的烧瓷燃料

  古谚“一里窑,五里焦”,可见烧瓷要耗费大量的燃料,而对于烧瓷的燃料,“木材是烧还原焰最理想的燃料”,而景德镇占有这样的资源优势,它地处丘陵地带,四周皆山,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山上草木葱茏,松林茂密,尤其盛产马尾松柴、搓柴,这就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大量廉价而理想的燃料。千百年来景德镇烧瓷主要用松柴和槎柴,松柴油脂多,火焰长,烧成温度高,是当时烧瓷的最佳燃料,所以主要用来烧细瓷,而槎柴主要为狼鸡草和树枝,烧成温度偏低,主要用来烧粗瓷。丰富的烧瓷燃料,成就了景德镇繁盛的瓷业生产。

  特定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制瓷原料和燃料,四通畅达的交通,这些得天独厚的所谓的“水土宜陶”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内在条件。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