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余随感——工笔人物画中不可或缺的“意”

2014-11-04 08:36:46 未知

  我们绘画的目的是什么?工笔人物画创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模仿现实?还是随性表达内心?我认为绘画不是复制现实。借景生情、随性而怀的作品才是绘画的魅力所在。这种充满画家主观认知和情感的“表现手段”我们称作“意”。中国绘画就是借助“意”表现的艺术。

  传统艺术中“形”和“神”是一实一虚的两个重要元素。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中,“形”是“神”的辅助手段,是画家通过对人物进行细心观察、揣摩、理解,达到胸有成竹的状态完成的。所以线条下勾勒的人物“形”似不是目的,“神”似才是真。这种“神”被以为最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是真正的“似”。而“神”正是画家创作中借助“意”繁生而来。“意”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神”的表现途径。

  这种“尚意”的艺术创作原则,使人物画发展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那种“行如风动,静如止水”的造型,从样式转化成程式。从而确立了传统绘画的审美特征的典范。以后明清画家们也一直沿着这种程式,直至发展到极端。

  敬仰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艺术精髓,后生们在创作上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种妄自菲薄心态使后来的人物画表现陷入一种相当长的发展窘境。随着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方法。这种艺术认知方法使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模式走上另一个方向,并发生了质的转化。

  这是一个善于从主观揣摩到直面客观真实的转化。它强调从空间和结构理解形象,并使之成为当今最基本的造型手段。这种直接写生的方法为研究对象、表现人的状态提供了可信的参照。为人物的深入刻画提供了极大的深度。当然工笔人物画的表现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释放空间,带动了工笔人物画今天的振兴重生。

  不幸的是由于要求对客观绝对尊重的教条思维,导致了我们主观意念在绘画中的悄然萎缩。强调描绘客观真实使我们不自觉地滑向了另一极端;遗失的个性色彩,情感的陌生孤远。事实证明,偏重物象真实性,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削弱画家的主观的情感。即便描绘的形体准确无误,物形栩栩如生。由于缺少作者主观意志的痕迹,反而使读者感到虚假的不真实。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这样一个问题;绘画的目的是完成画家对内心的宣泄而不是复制现实,否则摄影与绘画何从分晓?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紧密联系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是被认为万物不灭的精灵。“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这里的“真”就是具有强烈自我色彩的“神”。不同的人获取不同的“神”。“神”的把握是因人而异的,是有一定区别的。

  早在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强调“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之后的《六法》也是继承和补充了这个理论法则。都把“神”视为作品的表现目的。

  最早的“意”和现在的“意”也有区别。前者是指工笔画中倏与止的关系,后者是随着宣纸的发明而产生的一种随性勃发的水墨中型的似与不似的“意”。两者在形式上虽有区别,本质上却是同一。就是传“神”。所以说,“神”是通过“意”繁衍而生。“意”是中国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和实现途径。

  不同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不同的情感世界。画家是通过作品把自己特有的内心语言完美地解读呈现出来。这就是绘画的“意”的表现核心。中国画的写意性,不仅注重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呈现对象的内在情感解读和画家自我的主观诠释。是精神、美学、情感的混合体。在这里,物象仅仅是抒发画家意志的载体。

  所以,我们在传统绘画中看到的作品,往往是既有具象的内容,又具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现的物形,又见表现的意识;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不失主观的意志。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互不抵触,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格局。

  这种善于借助形的载体来刻画人物的“真”;勿施“形”拟,求“意”真的绘画法则。为画家把握抽象与具象、简约繁密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度”的空间。中国画中的“意”,就是在虚与实交映中生。

  目前,工笔画所凸现的问题就是由于过分注重画面工整精制而带来的刻板呆滞。最终神色乏尽。

  工笔画中“意”的实现,需要我们把物象的型与自我的情感进行恰当的融合。夸张和强调印象的一面,使“形”最大程度的满足“意”的快感,做到虚实相应。从形体上;要适度地从繁就简。事实是,形体的“型”越概括,我们获取的视觉就语言越明确。这犹如文章的言简意赅。“型”和“线”曲直弯圆的节奏对比会使画面情感语言突出明快,像音乐般歌舞。在内容上;我们尽量做到避实就虚。话说得太清楚就没意思,犹如事情不能做绝。物象的形也一样。物体越实,视觉获取的空间想象相反越小。这种在技巧上的虚实结合,才会使画面生灵致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关键就是虚实矛盾。造成画面的刻板呆滞的原因往往就是虚实处理不当。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而最难在“虚”。舍得掉、放得下,非常人也。

  因此,抽象与具象、实与虚、浪漫与写实在画面中相辅相成谐调统一,作品的情感色彩才会活跃生动。

  在追求“意”的过程中,画家最好柔和自己的直觉和感悟。对于作画者,直觉比理性更重要。可见,追求工笔画中的“意”是要有感而发,随性而为。只有这样,欣赏者才能从作品中清晰地解读到画家对自然的内心感知(那怕是精小细微),获取“神”的鼓舞。

  画家是以自己独特的语言确立艺术风格和地位,成功者不乏于此。实现工笔人物画写意性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创作实践。它是画家全方位的探索和提高过程,没有人能回避。我也一样!

(责任编辑:周远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